!"卷第  
#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896?9.#)*++  
)
*+*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诗赋#"骚赋#  
!!!赋论传统之传法定祖新说  
许 结  
南京大学中文系  
#
南京)+**F!"  
!
!
摘要  
文学史上  
!
却鲜有提及与此相关而呈示于赋域的  
而在赋学批评史上  
骚赋传统以及其祖骚宗汉  
这既有研讨赋论史传统的价值  
骚赋传法定祖祖骚宗汉  
!
(
诗骚  
*
传统与  
(
辞赋  
*
范畴  
诗赋  
源自汉赋用  
学说  
也有重新审视文学史变迁的意义  
!
作为共识而被人们接受  
骚赋两大传统也因为属于常见的批评范畴  
!
形成的  
!
其中内涵对经典的树立以及由此形成的迷  
没有得到系统  
与围绕  
诗赋  
*
!
!
!
(
*
(
*
!
地梳理与清晰地展现  
"
!
1
2
(
诗赋  
*
传统以及其依经立义的批评观  
!
科举用  
骚赋  
关键词  
(
*
而产生的  
的理论变迁  
诗赋  
(
*
(
*
!
特别是后者所体现的传法定祖的思想  
!
形成了由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P)*#^)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DE!+E$)*+*%*#D*++!D*@  
!
!
尝思中国古代赋论  
#
由纵向论关键在围绕  
+*,汉赋-#,律赋-  
+
就横向论大体有 多虚辞滥说  
#
'
汉 仅就汉人赋论  
#
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
史记  
8
司马相如列传  
-
'
相如虽  
!
!
)
(
'
律赋  
(
之批评  
#
#
#
此与  
,
-
之风  
! "  
)
)*,骚赋论-  
'
本原(&'法则(&'类别(&'风格  
(
诸端  
则出现历史上引人关注的赋论范畴  
祖骚宗汉说即为一例 而对此研究  
%
两种 谏何异(#以赋附  
,
-
至为显明  
%
从西汉中到东汉  
艺文志的编  
赋诗传统  
取向的交互  
#
#
如 间  
#
由二刘  
于赋一则谓  
屈原赋类从源头上入骚于赋  
(#而当  
独立为体 诗与  
' (!,楚辞-的文类性质"#其于, -  
间又担当重要角色如刘勰 诠赋 所言 赋也  
# , - '  
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 基于这样的  
赋 认识  
就赋域言存在着诗赋 两大批评传  
则缺 统  
而以楚骚居中我们又会发现前人对此两传统  
本文拟通 的论述  
又依倚于文学史的两大认知范畴  
考察赋论史上  
两大传统的动态发展并彰显其传法定  
祖的理论意义  
一 对古代赋论传统之反思  
!
&
"
到班固对汉书  
,
8
-
元人倡导的  
'
(
%
#
#
'
不歌而诵谓之赋(#  
'
(
#
已有结合当世科举考赋  
'
变律为古(!李调元  
,
赋话-" 一则列  
'
(
#
'
(
'
以及其对律赋  
溯而联想到汉人  
这又必然牵涉到赋学的  
&
文赋体类之反省的研究  
#
但却未能上  
两都赋  
理论  
'
(
'
赋者  
#
古诗之流(!班固  
,
'
(
)
!*@*  
-"的说法  
#
'
本原  
(
%
#
#
(
%
探究赋之  
'
本原(#论者又多从文献学的视角考述  
'
#
#
'
(
'
骚赋  
(
(#诸如  
'
诗源说(&'骚源说(&'隐语说  
(
等等  
#
#
'
(
#
少对赋学批评的动态历史的反思  
过对历代赋学批评文献的梳理  
骚赋  
%
因此  
#
#
#
即 诗  
'
#
'
!
"
( '辞赋(%  
有关诗骚传统前贤论述甚多代表性说法可  
' ( #  
江湖魏阙旷世  
文人情深于  
这一传统在历史上形成了诸  
(
'
(
#
#
%
以清人章学诚所述为例.'廊庙山林  
#
#
!
而相感  
#
不知悲喜之所从  
#
,
-&,  
骚 古  
-#  
)
G*卷一#,诗教上-  
赋与诗的关系  
三百篇的关系  
#
在汉代学者眼中  
姑且不论春秋  
#
质言之就是与 今一也%( #  
之远源  
,
-
%
'
赋诗  
(
#
'
楚国无风屈原补(!张曾  
,江上读骚图歌-"的共  
收稿日期!)*+*D*"D)*  
本文为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编号.*FAVR*"!"成果  
男安徽桐城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结!+FE"$"# # # # %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
!
++!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汉志  
与战国  
确立了  
体而形成的  
与汉人  
刘勰辨骚  
战国乃雅颂之博徒  
离骚一书上薄风雅  
骚始于楚  
-
说的周室诸侯卿大夫  
贤人失志之赋在创作的意义上衔接  
的伟大意义 至于  
创作范畴前揭汉志  
互称已见端倪而历代批评家从  
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 一阶段虽亦遵循  
'
,
-
以喻其 朝赋论  
也 以骚赋  
合 及  
屈原 教  
辞人之赋  
#
'
诗赋  
传统为主  
的关系  
其突出表征就是扬雄所区分的  
(
传统为主  
可以说  
但其主旨是依经立义的诗  
诗人之赋与  
(
诗人范畴中  
仍不乏赋源于诗的观念  
诗教被推尊致一突出的  
#
一是宋元明三朝赋论  
#
(
'
(
#
'
(
%
#
前一阶段赋论虽亦论  
,
-
,
-
%
'
(
'
(
'
(
'
(
#
'
'
辞赋  
(
#
,
-
'
(
#
'
)
"*,吾子篇  
-
(
'
('  
(
#
'
(
#
屈骚则归于  
诗教  
(
'
(
+
,
-
'
#
#
'
(
#
)
!*  
#
#
而辞赋之英杰( #到陆时雍  
下开词赋(!周拱辰  
赋亦随之(!,六艺流别  
三百之流降而为辞赋(!,文通  
'
(
作为文体意义已脱离  
所谓祖骚宗汉已具备了传法定祖的理论思  
其突出表征就是祝尧在诗人之赋 辞人之  
以彰显屈辞  
'
',  
-
#
#
,
楚辞 高度  
卷 想  
叙 赋  
间的 为  
#
'
(
-
"#黄佐  
'
#
-
#
'
( '  
@*卷三#,两汉体上-  
#
)
"#朱荃宰  
'
-
卷一  
,
(
外别出一  
古赋之祖  
探寻这一历史线索  
诗赋 骚赋两大批评传统所附着的最为显明  
第一重迷障 的创作现象  
化的同时对楚骚  
汉赋用  
的观念 于是褒扬者以 中国古代赋论发端于汉代  
怨诽而不乱 离 著中有关赋的批评论其思想核心  
贬抑者如扬雄谓 观念的确立 胪举其例要在三端  
经义所载以批评 所言不歌而诵谓之赋  
取熔经 以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  
'
骚人之赋  
(
-"诸说  
#
俨然共识  
%
然作为介乎二者  
!
&
"
'
(
的意义  
%
'
楚辞(#人们往往只关心其对屈骚地位的肯定与阐  
亦即承续风雅而下开汉赋的历史意义却忽略了 是  
两大传统同样给楚骚带来了两重迷障  
是奉  
的批评也树立了  
#
又应关注两个切入点也就  
#
#
#
'
(
诗 赋  
. -(与科举用' (%  
汉赋用',  
$ %的理论衍展  
包括史传  
就是以  
一是  
'
(
.
'
(
'
(#在汉儒  
,
-'  
(
#
!
'
依经立义  
(
%
#
&
赋序  
&
',国风  
-
好色而不淫#,小雅  
-
#
,
#
#
,
-
)
E*,屈原贾生列传  
-
-
#
可谓兼之矣  
(
#
'
(
%
#
.
,
汉书  
-
'
露才扬己(#班固衡以  
'
法度之政  
#
(
'
#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并承  
'
忿怼不容  
(
'
(%即如高度评价屈原  
'
'
#
以微言相感当揖让  
F*,艺文志-  
#
形成了由春秋行  
后世承述如章太  
解释的谓坛堂之  
诗赋  
#
)
#
亦自铸伟辞  
(
的刘勰  
#
也有  
'
诡异之词(&'谲怪之 之时  
#
必称  
赋诗到汉人  
第 炎对  
,
-
以谕其志  
(
)
!*!#  
(&'狷狭之志(&'荒淫之意  
(
的非议  
掩盖骚辞的文学  
合体  
人们如对陆机  
赋体物而浏亮的理解往往强 二是班固所述  
的词章特点从而掩没了骚情 而颂声寝  
这也是诸如清人陈本礼屈辞精义批评历代 官  
的一个重要内容  
辞赋之传统再回到与之 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骚赋传统其中始终存在着 到汉赋之 的线索  
体文学经典之树立与偏离 换言 赋者古诗之流  
传统对应诗骚传统是在依经立义  
想模式下对赋体意义的提升同时又造成以  
或以 传统类似  
传统 后者系创作体  
骚赋 又恰是针对包括 雅  
传统以 之迷障来纠正赋体 曰赋  
试图重新树立经典文本的  
辞赋是通贯文学史的传统  
在赋史上则是通贯中有阶段性的区分  
性恰恰又对应赋论史的两个理论高峰一是汉晋六  
%
这也造 人  
'
(
'
作赋的线索  
(
%
#
成了历史上常以  
'
经义  
辞赋传统  
在体类意义上的分离时  
(
'
(
价值  
%
,
毛传-&,汉志-'登高能赋  
辨诗-"#刘师培谓  
亦出于行人之官(!,论文杂记-"#皆取意于此  
古诗之流也(#并承以  
王泽竭而诗不作55  
考文章55故言语侍从之臣55日月献纳55  
(
'
二重迷障是  
'
(
使
'
(
'
(
#
'
(
#
揖让之时(!,国故论衡  
8
'
'
(
#
,
文 之学  
#
%
-'诗缘情而绮靡  
#
(
#
'
赋者  
#
'
&
康没  
化了骚赋  
诗意  
论家  
'
敷张扬厉  
(
#
#
&
宣之世  
#
乃崇礼  
#
,
-
#
)
#*,原序-  
'
不善读骚  
从文学史的  
相关之赋域诗赋  
古代赋论家对  
(
%
公卿大臣55时时间作  
%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  
#
)
+**卷一  
,
两都赋序  
-
'
诗骚  
(
'
(
(
#
形成由周  
#
,
-
后世承述如鲍桂星说  
'
(
'
(
#
'
(
'
(
%
'
(
%
'
#
诸子中文之丽者皆赋类也(!,赋则  
#'诗赋  
(
'
(
#
'
(
8
凡例-"#李元度说  
'
赋者  
魏至六朝  
三是  
三曰比  
大师  
#
古诗之流  
%
其体肇自荀  
#
'
(
代 卿  
辞 正鹄  
诗有六义焉  
&
宋玉  
#
自周  
&
&
&
#
皆古赋也(!,赋学  
'
(
'
(
'
(
的迷障%'骚赋  
(
'
8
序目-"#均渊承不祧  
%
,
毛诗大序  
四曰兴  
教六诗  
直铺陈今  
-
所言  
五曰  
曰风  
(
#
所不同者前者为理论范畴  
传统在赋史上的凸显  
华词 骚情  
#
'
.
一曰风  
周礼  
下启郑玄注  
之论皆论  
骚 晋始将此说综会于前两说  
这一阶段 话语兼含  
理论的一大传统  
#
二曰赋  
春官  
#
#
#
#
'
(
#
#
六曰颂(#此承  
,
8
-
'
#
#
'
辞赋  
(
'
(
'
(
#
#
(
云云  
#
,
周礼-'赋之言铺  
#
%
如果再加以比照#'诗 之政教善恶  
(
#
,
-
一端内含有赋  
(#至魏  
六义赋居一的直白  
而成为赋源于  
例如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  
#
'
(
'
(
#
'
诗赋  
(
'
#
使
'
(
(
#
'
不歌而诵(&'古诗之流  
(
#
,
-
%
,
-
++G  
!
!
'
诗赋  
( '骚赋($$$赋论传统之传法定祖新说  
,
-
.'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
然则赋也者  
#
其一  
'
互文  
#
汉代  
(
,
-
学的讽谏特征与赋家的讽喻精  
清人程廷祚再论刺诗  
时寓规  
所以因物造端  
采万国之风正雅颂之名  
杂有赋体 子夏序  
#
敷弘体理  
#
欲人不能加也%55孔子 神的  
%
,
-
.'汉儒言  
#
#
集而谓之诗  
%
诗人之作  
#
#
不过美刺两端%,国风-&,小雅  
-
为刺者多#,  
%
,
-
.
一曰风  
#
二曰赋 故知赋 雅  
)+)*卷二#,诗论十三-  
刘勰诠赋 考汉人论  
诗 谏%(  
%
-
则美多而刺少55或于颂美之中  
#
)
+**卷四十五  
者古诗之流也%(  
其二曰赋(&'登高能赋  
继后  
#
,
-
杂取  
'
,
-#无论兴盛于西汉  
"#还是渐兴于东汉的  
-&, -  
有六义  
受命于诗人  
关系由功用向体类的意义转换  
是汉赋用 的理论衍展  
考察汉赋用  
最重要的是汉人为何要引  
据现存汉代赋篇作一统计  
中引用  
引用  
#
#
可为大夫(&'赋也 学官的  
'
三家(!  
&
&
'
)
!*@*  
#
(
等说  
#
虽然完成了  
,
-
'
(
!
主要是  
(#'美刺  
(
两端  
#
实以  
'
(
为主  
#
尤其是  
再看汉赋用  
为主表现出鲜明的  
司马相如赋用  
扬雄赋用  
班固  
,
#
但毕竟源于汉人论  
,
小雅-"#显刺多于隐讽  
%
, -  
#
,
-
%
虽兼取  
其中 讽喻特征  
'
三诗(#然以  
,
-&,  
-
#
,
-#首先在赋中引  
,
-
问题  
#
%
以汉赋四大家为例  
#
, -  
,
-
而用其义  
0
据我们依 +G  
#
其中  
,
其中  
-++  
#,  
-)  
#,  
-E  
#,  
-+E  
#,  
-!F  
-+  
#,  
-)*  
+
)
++*  
#
共引用  
,
-GG*  
#
,
-)#  
#
,
其中  
-@  
-!  
#,  
#,  
-EF  
+
,
国风-+@@  
#,  
-+F)  
#,  
-!"  
#
另外 赋用  
论其用 张衡赋用  
除出土的神乌  
如东方朔答客  
,
-!+  
#
,
-#  
+
,
-
+*  
#
提及  
,
六经  
-
+!  
%
,
%
-++G  
#
其中  
之义  
相埒 如用  
,
正与汉代 诗 学  
张衡西  
,
邶风  
警示盛极必  
#
,
-
方式有五  
.
一是  
'
直引(#  
#
#
,
,
-+#  
观其用  
,
-
#
,
-
!
"-+  
#
余皆出现在类赋之文  
#
,
,
-&,  
-'为刺者多  
./鼓钟于 京赋-.'取乐今日  
-'我躬不阅  
(
%
,
-
#
-.'虽然  
#
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4 ,  
-
#
遑恤我后%(此取辞于  
,
8
#
声闻于外%1(引自  
,
小雅  
#
如崔篆  
8
白华-#  
'
修身  
(
%
#
遑恤我后(#喻戒乐之义#  
二是  
'
论诗(#  
!"  
,
慰志赋-.'  
,
-
蚩 衰的教训  
%
又如用  
,
-
#
司马相如 悲  
,上林赋-.'  
魏风  
伐檀-#后句取辞  
受天之祜(#  
之悟悔兮  
#
,
白驹  
-
之所从%(首句评论  
,
卫风  
如司马相  
召南  
天子以为 家诗  
四是 并不影响赋家用  
若登 的讽喻主旨  
其二汉赋用  
用诗到汉赋  
归复王言  
古人赋诗与后世作赋  
8
-# 伐檀  
#
乐乐胥%(前句取义  
桑扈-'君子乐胥  
(#讽喻君王  
,
8
8
'
悔悟  
上林赋-.'  
(
之诗意  
%
三是  
'
乐歌(#  
狸首-#  
驺虞-#郭璞注',驺虞-#,召南  
)F  
#
,
小雅  
8
#
'
天 悯  
至于赋家引 有四  
- '  
仅仅属于学术背  
即融 义于创作  
(
,
,
,
驺虞-%(歌名取自  
,
'
'
佚游  
的不同而显其学统的差异  
#
的共识  
(
之乐  
%
,
-
之卒章  
#
(
射节也(#赋中亦引此喻天子游猎义  
%
'
取义(#  
#
,
-
#
, -  
高眇远  
@E  
#
如扬雄  
,
甘泉赋-.'袭琁室与倾宫兮  
亡国肃乎临渊%(取义于  
如履薄冰(#以明治国居安思危之 室  
#
%
#
,
小雅  
8
小旻-'战战  
#
,
-
与文学的讽喻传统  
#
其中由周  
兢兢  
#
如临深渊  
#
'
(
'
,
-(#正喻示了一个由  
'
代行王  
赋概  
意之所取  
是也一以言  
武亦以观七子  
国语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  
皆与  
诵诗  
%
五是  
'
取辞(#则多达)#*  
#
如司马相如  
,
长门 言  
(
'
(
的线索  
%
对此  
#
刘熙载  
,
- .  
-.'雷殷殷而响起兮  
#
声象君之车音%(取辞于  
,
'
#
事异而意同  
%
#
8
殷其雷-.'殷其雷55振振君子  
#
归哉归哉%(就 抵有二  
.
一以讽谏#,周语-/瞍赋矇诵  
1
+
汉赋引  
,
-
最突出的  
'
取辞  
(
'
取义  
(
两方面来看  
#
#,左传  
-
赵孟曰  
/
请皆赋以卒君贶  
#
)
+!*FE  
'
取辞  
(
偏重  
取义  
高度文学化的表现  
家传承 法的具体表现  
取辞 取义两端  
的两大功用一是假 语以自重  
言志传统有关属于汉代经学昌明期  
学化的时代特征赋家依附于  
二是用 的讽喻传统这是赋家引  
赋论家推尊 的根本所在 这又牵涉到下面 之而起的春秋  
两个问题  
'
直引(#而其引  
,
-
本身也是兼取义理 之志155是也%( 所谓  
'
一以讽谏(#  
,
8
+
'
(
则偏于  
'
援典  
(
'
化意(#是汉赋用 所载.'天子听政  
,
-
周语上  
仍是赋 献曲史献书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
#
#
#
但其化用  
,
-
句之本身  
#
#
#
师箴  
#
瞍赋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可见汉赋用  
,
-
酌焉%(其中  
'
(&'  
(&'  
(&'  
(&'  
(&'  
(
#
,
-
#
这与春秋  
三百篇 讽谏  
补察其政  
与 春秋战国之世  
'
赋诗  
'
(
域相关  
审音辨诗  
而代行  
#
'
乐教  
(
范畴  
#
诸职之诗乐习礼  
#
(
#
,
-
#
#
均为所守  
#
缘自  
'
天子听政(#以为  
一以言志(#则指  
天子失官(#'一以讽谏  
行人赋诗(#断章取义  
言志(#至于战国说辞减少引  
'
正统  
(
#
,
-#显其经典与  
'
(
'
王言(%所谓  
'
%
,
-
#
,
-
'
(
传统丢失代  
#
,
-'  
(
%
'
#
成为审时度势  
%
'
, -#代以隐诡之  
++E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虽寓讽意  
#
实为自由发挥  
#
争巧斗诈  
所言荀  
宣之世  
所以明人费经虞雅伦  
国家隆盛天子留心乐府  
汉赋用 与汉赋崛兴相关  
作为赋家主体的宫廷语  
取熔经义以用 所表现 表现于唐宋以后科举用  
乃职守所在 王言传统在新时代的 特别是围绕科举考赋的批评聚焦  
诗赋转向骚赋传统的契机  
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再看汉人对赋体的反省与 探讨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从唐到清长达千年的  
魏晋人对汉赋的批评取于 义的讽喻功能诚 科举考赋制度作简略回顾 对此清人汤稼堂有段  
为思想中轴 前揭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批评其赋 综会科举制度考赋与赋体艺术律赋的论述值得  
马之赋语皆单行 张则兼有俪句  
不失厥初 鲍照江淹权舆已肇  
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  
庾子山沿其习尚引而申之无语不  
激齐梁之余波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  
子山其枢纽也 律赋之兴肇自梁陈而盛于唐  
#
已与  
屈的  
乃崇礼 称  
卷四 论  
'
王 赋史的反省  
%
这也就产生了  
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  
# ,与湘东王书-"的古今相格  
则今体宜弃(!萧纲  
也有诸如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  
# ' # #  
颜氏家训  
或取  
而这种矛盾的延续与发展  
以及相关批评的出现  
成为赋论中心由  
'
古体  
(
'
今体  
(
的矛  
(&'王治  
(
疏隔  
#
这也包括汉志  
,
-
&
'
贤 盾既有诸如  
#
'
#
+
若昔贤可  
人失志之赋(%汉赋则不然  
#
'
&
#
#
考文章  
(
的新文体  
#
,
-
'
孝武升平日久  
#
#
#
而赋兴 须两存(!颜之推  
,
8
文章-"的古今折衷论  
(#究其根本  
%
(%质言之  
#
,
-
#
是统一 然其论赋取  
'
(
'
#
仍是经义  
'
(
帝国重构礼乐制度的产物  
#
'
词章的矛盾  
(
#
#
更突出地  
言文学侍从  
的讽喻功能  
归复  
#
其创作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虚词滥说(#赞扬  
'
,
-
之风谏何异(#代表了汉人 引录.'  
&
#
#
&
%
论赋的基本取义  
说更为典型 他一方面提出了  
之赋的区分一方面以悔赋的心态揭示出赋的价 而古意渐远  
童子雕虫 工无句不偶  
%
相较而言  
#
西汉末年扬雄论赋之 55下逮魏晋  
#
%
&
#
+
%
'
诗人之赋  
(
'
辞人 明  
&
天监之际  
#
&
#
#
#
(
#
'
(
%
#
#
值取向.'或问./吾子少而好赋%1  
./  
%
#
#
#
%
篆刻%1俄而  
#
./壮夫不为也%1或问./赋可以讽 为律  
#
%
#
01  
./讽乎  
"*,吾子篇-  
0
讽则已  
#
不已  
#
吾恐不免于劝 宋  
%
唐代举进士者55杂文则诗一赋一55而天宝  
)
%1(  
'
(!经义  
"
'
(!词章"#正是区 十三载以后  
#
制科取士亦并诗赋命题  
间有三韵至七韵者自五代迄两宋  
金起北陲亦沿厥制 迨元人易以古赋而  
然 律赋寖微逮乎有明殆成绝响 国朝昌明古学作  
#
古 者嗣兴钜制鸿篇包唐轹宋律赋于是乎称绝盛  
%
赋皆拘限声  
'
诗人  
(
'
辞人  
(
的核心标准  
包括由赋用  
赋源  
例如挚虞文章流别论  
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  
#以事形为 矣%( 汤氏一论赋体'古变为律(#明其词章技  
假象过大则与 巧的发展 虽于其兴衰  
# + #  
辩言过理则与义相 起废疏阔失考 元人改考古  
背大 赋明代废止考赋 取士清代复  
仅在特科  
内涵赋体文学 蒋攸銛说的 我朝则以帖括试士  
%
魏晋时期赋论  
生出征实  
生出古今说等  
区分  
#
虽 律  
#
率以八韵  
#
#
#
于汉人多有拓展  
#
'
(
'
(
#
由 举相承  
#
#
%
#
'
赋艺  
其思想本质未变  
诗之赋  
(
生出  
'
体物  
(
#
'
(
'
(
#
#
#
%
%
,
-
'
#
#
#
)
+G*,例言-  
#
#
+
#
以义正为助(+批评汉以来大赋  
'
一论唐宋以后科举考赋大势  
然唐宋考律辽金承续  
专用制艺八股文  
博学鸿词与翰林院  
'馆试(#亦即  
而以诗赋课翰  
同此言说明清时  
多由古赋到骈赋再到律赋其词  
一 章与技巧的发展与科举考赋得以统一试赋也自然  
在野 成为观觇士子才学和考查其声律词章水平的方式  
标志了宫廷大赋的衰落与文人咏物 然而人们也许忽略了科举用赋的另一方面唐代兴  
抒情小赋的兴盛一是作为由言语到文章的汉赋在 起的考赋实与西汉兴起的献赋有着异质同构的联  
逐渐脱离讽诵传统的情势下 的丢失与 二者的差异在一是文学侍从的献纳一是科考士  
的强化亦即文本化走向于词章与技巧有了更多的 子的应试而其相同正是王言在赋域的复兴  
要求如南朝骈赋的完成即为典例 如果说汉人用 间汉赋用 之经典与唐宋考赋用 之经典  
所体现的诗人之赋 是针对当世创作树立经 具有承续性的 因为与汉礼相契的汉赋之兴到东  
则魏晋以降对古诗之赋的推尊就更反映了对 汉后有礼失而求诸野之势文人赋的兴起及与政  
类相远  
+
逸辞过壮  
#
则与事相违  
+
#
#
#
#
+
丽靡过美  
#
则与情相悖(#其主旨仍是防止  
'
#
#
!
"
#
体而害政教(%而从 古诗之赋(#其理 兴考赋  
'
诗人之赋  
诗赋传统的完成  
的创作宗旨  
三 科举用 的批评聚焦  
赋发展到东汉以后创作上产生了两重变移  
是作为宫廷言语文学侍从的赋家地位的堕落  
文士赋的崛起  
(
'
#
!
"
论的构建  
#
正是  
'
(
#
'
#
)
+E*,同馆律赋精萃叙-  
'
依经立义  
(
%
(
#
则大体可见  
%
#
"
#
代对赋的常见批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诗赋  
( '骚赋($$$赋论传统之传法定祖新说  
教的游离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  
献赋 考赋表现了一种文化下移的趋态  
因为科考律赋有着这样奇特的历史承接  
承接东汉以来文人赋重骈化与声律的创作  
承接汉人用赋源 的经义传统使科举用  
肇始及衍展始终陷于一种内在矛盾从而强化了赋 及体  
' (#最典型的就是元朝闱场考赋  
史上的经义 词章的冲突 的尝试 元人之所以于考场变律赋而为  
%
从围绕科举赋的相关批评来看争论的焦点是 古赋 如谓古之赋  
而及 就赋的功用而言对科举赋的 未有律也  
批评又可分为如下两个层面 虽工俳偶虽切  
一是考赋与否的论争 赵匡就 祁  
选举议批评当时进士科 实在诗赋 绳之  
务求巧丽 以此为贤不惟无益于用亦妨其正 宋金源考试赋体  
不惟浇其淳和实又长其佻薄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籤  
卷二十七载.'唐试士初重 古赋考试的功用在于  
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  
#
自然是  
'
王言  
(
的丢失  
#
所以科举考赋的实 以经义出题  
#
且自撰科举赋如  
,
用天下心为心赋-#  
#
'
王言  
(
的归复只是从 取礼记  
#
,
8
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 8  
易 同  
'
(
'
(
%
也正 人-'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
#
清人李调元  
不知费几许学问才得此境  
+@*卷五  
一方面 界%( 显然#  
这是用经义于赋作内部济补词淫声  
赋自 病的  
( %  
,
赋话  
-
#
即一方面 评骘曰.'此中大有经济  
#
#
)
#
,
-
#
'
#
而由  
'
(
'
(
'
(
%
'
变律为古  
(
#
#
是批评与驳正唐以来考律之风  
而律赋自唐始  
而牵制局促  
#
'
'
(
'
(
%
#
#
%
朝廷以此取士#55组织  
磔裂以尽人之才(!  
周徳清乐府韵序-"#批评金源考赋  
洗垢求疵苛甚(!刘祁  
%
#
#
#
惟以格律痛  
-卷九"#批评季  
%
早在唐开元间  
主司褒贬  
#
,
'
,
-
'
#
#
#
,
归潜志  
%
#
#
'
不以破碎纤靡为异  
#
而以缀缉新巧  
%据 为得(!赵孟頫,第一山人文集序-"%反过来#  
强调用  
'
验其登高能赋则可以为大  
常州路新修庙  
)
+#*,  
-#++")  
+
#
(
,
-
#
#
#中叶后55士益竞趋名 夫(#'非雕虫篆刻之为工也(!苏天爵,  
刘秩的 杨维桢丽则遗音序说  
殚工韵律%(所以继赵匡后# ,选举论-& 学记-"%缘此# , - .'取赋以古  
条奏选举疏-&沈既济的  
词科论 故求今科文于古者盖无出于赋矣  
也是针对这类批评 赋 者岂易言哉  
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  
#
绾的  
考赋  
所谓  
乎诗 四始尽在  
统为科举律赋张本  
王安石议改制科认为  
,
,
-
#
无不反对 为名  
#
#
%
然赋之古  
词人之  
又蹈词  
岂非赋之古者自景  
司马相如以来违则为已远  
使学者 其下者乎%( 杨维桢是元末科考古赋的大家  
其赋  
自唐迄 集丽则遗音中就收录了这类作品他在倡导  
而必欲 则的创作原则的背后既内含了对唐宋金三朝考赋  
亦此批评观的体 制度的反思又是将汉人推尊的丽则经义融入考试  
也是这一 赋体的表白  
其内容要在依经立义的赋 元人变律为古  
具有推尊赋体的意义  
二是如何考赋的论争系前一论争的旁衍 这 科举赋的游离及论争  
又体现于两点其一于科举赋创作中兼寓词章与经 举赋并没有形成理论上的对立  
如前引白居易赋赋论科举律赋义类错综词 无赋时大加称颂柳宗元骚体赋为  
彩分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  
刘攽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赋 言必合乎雅颂  
通乎典谟亦可谓登高能赋  
宜为天子大夫(#即折衷 创作与批评上有两方面最为突出  
之论 其二用经义命科举赋题成为调协经义与词 为代表的宋代新文赋的兴起以自由的创造打破科  
章矛盾的方式 据文献记载唐代礼部试赋出题广 举律赋拘于声律词章的束缚客观上为日益工具化  
甚至 故有 的辞赋寻求新出路做出有意义的尝试 当然这一尝  
上请制度 上请 试已被当世人排拒如陈师道朱熹就分别讥评欧阳  
秋声赋-&苏轼  
制度一重要原因是考赋专用 题 尤以经 赤壁赋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者  
)
+@*%这又引  
题为主 例如范仲淹精于 之学  
#他不仅多 耳(&'独于楚人之赋有未数数然者(  
#
而重在经  
&
%
#
白居易  
,
4
扬子云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
'
全取其名  
#
+
#
亦不违 赋丽以淫%1子云知古赋矣  
%
至其所自为赋  
#
%
#
六义无遗(#是依循前人  
'
诗教  
至宋代科举赋罢复之争尤甚  
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  
(
传 人之淫而乖风雅之则  
#
何也  
0
#
%
#
&
唐勒宋玉枚乘  
&
&
&
#
#
)
+F*  
'
#
#
得以专意经义(!,乞改制科条-"#苏轼提出  
'
,
-
#
'
#
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  
#
何负于天下  
#
(
#
废之(!,议学校贡举状-"的质疑  
#
#
%
至于明代科举废  
'
(#清人有限归复  
#
%
批评线索的延续  
#
'
(
'
(
不仅限于棘闱场上的争锋而  
'
这又需联系到自唐以来文人  
在唐代文人赋与科  
只是从明人倡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之冠(!王文禄  
#
#
#
#
美而有度(+  
,文脉-"#可见其间的游离及对后世批评的影响%  
道必 宋代这种分歧更为明显文人赋之于科举赋反映于  
# #  
一方面是以欧  
,
-
'
#
#
#
.
&
%
#
#
#
%
#
#
&
#
#
'
自以意为之(#士子尝不知题之所出  
#
%
'
(
#
即请考官解释题旨  
#
到北宋时罢  
'
(
#
&
)
+"*  
#
'
经史  
(
#
,
,
- '  
%
,
-&,  
-
++"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出另一方面  
批评  
#
就是对  
'
楚人之赋  
(
的推崇  
#
而此又与其 玉  
&
贾谊  
&
相如  
&
子云为师格  
#
略依仿其步骤  
自汉以还  
但赋其体  
而亦谓之楚辞  
自屈宋以后为赋  
唐至于宋朝复变为诗皆赋之变体  
卷八 皆辨体而尊古之  
元人相似言论尤多  
奉屈 降而为辞赋离骚楚词其至者也  
周必大谓 义秦汉而下赋遂专盛至于  
出焉 刘因  
殆先王之遗 南有选  
楚辞集注 屈 则故家在骚选之域  
名章继作通号 古赋当祖何赋  
并于 屈原为骚  
#
乃有古  
去古未  
韵其语  
'
专门以诗赋取士('始无赋(!杨万里  
,
周子益训 风(!,王直方诗话  
-
"#黄伯思说  
'
#
蒙省题诗序-"潜符默契  
%
考宋人对  
则具体落实于楚辞研究的兴盛  
兴祖周必大朱熹等轻科举赋而重楚骚  
而观其理论如晁补之为  
谓原有力于 春秋  
'
楚人之赋  
其中晁补之  
是为代表  
(
的推 远  
#
犹有先贤风概  
%
而近世文士  
#
#
#
#
#
&
洪 言杂燕粤  
#
事兼夷夏  
#
#
失其旨矣(!,  
&
&
#
%
校楚辞序-"#项安世说  
'
&
#
而二汉特  
#
,
续楚辞-&,变离骚-#'盖尝 盛  
#
遂不可加  
%
#
#
,
-
,
-
之微(#'独推原与孟子先 也(!,项氏家说  
-
,诗赋-" #  
#
例如.'三百篇之流  
#
以贵重原于礼义欲绝之时(!,变离骚序下-"#并 论  
%
继此  
#
#
列出继屈原后的骚体系列  
离骚为经其他骚体均为  
国风及秦不及楚已而屈原  
亡之后发乎情主乎忠直  
+
洪兴祖  
之体例  
离骚  
,
楚辞补注  
-
#
#
%
词赋本诗之一  
极矣  
正统微而江  
然祖骚宗选到于今不  
齐子莘故家  
其体制理趣何由髙  
清容居士集  
要皆本乎幽忧而作  
,
-
#
'
(
+
#
#
#
,
三都-&,两京  
-
(
'
,
8
-
#
,
-
#
!
,
叙学-"+'自王迹熄而南国有骚  
#
风雅于  
,
-
#
#
#
%
厥后混一为唐宋  
#
#
泽也(!,高端叔变离骚序-"+朱熹  
,
-
'
%
#
宜也(!徐明善  
,
原赋  
抵皆祖原意  
,
离骚-#而南国宗之  
#
#
,
楚辞-#大 大雅集-"+'  
.
0
)
)**,目录  
-
(
#
,
集注-&,后语  
-
一则依 古  
之 四十二  
抵两汉文章若司马犬子  
为代表的 刘子政班孟坚张衡之徒  
咸以两汉为 与祝尧  
诚当祖骚而宗 赋 到了明清时代  
的考赋功利性之后  
的理论的接受已成为其赋学思想的共识  
楚辞于古赋之首盖欲学赋者必以是为先  
本诗义以为  
厥后宋玉继作并号  
文体明  
骚赋论  
宋玉是  
0
.
#
汉儒为赋(!袁桷  
,
-
,
-'六义  
(
'
(#一则梳理骚学统绪#'祖骚  
(
,
策问-"+'离骚楚词  
#
%
#
已见于楮墨间  
由此我们再看元代以祝尧  
自骚之外  
心乎古赋者  
%
!
犬子谓司马相如"&扬子云  
&
,
古赋辩体  
-
&
&
#
率自离骚楚词出(!方回  
'
祖骚宗汉  
(
命题.'古今言赋  
#
#
,
离骚胡澹庵三说-"  
#
,
古赋辩体  
论者在淡褪了  
对其祖骚  
-
标举  
'
#
已非魏晋以还所及  
%
#
(
传统的理论相同  
这 元人考赋变律为古  
一线是自汉以后赋 宗汉  
情愈短则味愈浅味愈浅则体 如  
%
#
)
@*卷三#,两汉体上  
-
#
去其所以淫而取其所以则可也%(  
'
(
#
'
里对赋史的批评在于一线  
&
两翼  
.
(
%
'
辞愈工则情愈短  
#
#
'
,
-
#
愈下(+两翼分别是批评唐宋科举律赋  
'
句中拘对偶 也(!吴讷  
,
文章辨体序说-"+'屈平后出  
#
以趋时好  
#
字中揣声病以避时忌  
(
与宋代文赋平浅粗 骚  
#
盖兼六义而赋之义居多  
楚辞-%自是辞赋之家#悉祖此体(!徐师曾,  
传 辨序说-"+'君子于赋#祖楚而宗汉(!程廷祚,  
%
#
陋而  
囿的  
统的  
'
终非本色(%正此基于科举考赋而超越科举限  
,
'
祖骚  
(
理论  
时代  
祖骚宗汉  
#
开启了宋元以后继汉晋  
'
诗赋  
(
'
骚赋  
(
%
-"+'别子为祖  
#
荀况屈平是也  
+
继别为宗  
#
"
#
说的赋史意义  
有两大明显征象  
其专题著述肇端于元代祝尧的  
继起者有吴讷的  
许学夷的  
二是骚学理论的昌明  
楚辞集注  
形成与赋学相融态势  
传统兴起的理论动因并由此完成  
%
追其统系 赋  
三百篇其百世不迁之宗矣%55  
一是辨体理论 家极轨  
要当盛汉之隆%55飚流所始 (  
王芑孙  
导源-"#诸说与元人如出一辙  
文体明辨-& 所不同者在于明人多出自复古心态从事文人赋  
文章辨体汇编 创作而继元人反对俳律之赋清人则更多地兼  
其专题论述包括洪兴祖楚辞 融古 倡导六义之本楚汉之源的  
以及元明时代大量的楚辞研 如同源于汉赋用 而超越其功利性而产生的  
合此二者即为 诗赋传统宋元以来骚赋传统的理论构建则源  
祖骚宗汉理 于科举考赋而又超越其实用性标志了一种新批评  
形成的完成 然比较而言如果说诗赋传统基于  
如宋祁 赋 论表现出依经立义的特征 传统  
是经历明体破体到辨体而尊体的  
其对楚骚的推尊具有传法定祖的意义 这使  
凡作赋要须以宋 我联想到苏轼评价韩愈学术贡献之名言#'文起八代  
#
!
赋论至唐宋后  
的兴起  
#
#
#
#
同祖风骚  
#
,
古赋辩体-#  
!
,
读赋卮言  
8
#
,
文章辨体-&徐师曾的  
,
!
,
诗源辨体-&贺复征的  
,
-
+
"
#
#
#
,
&
#
'
(
&
%
补注-&朱熹  
,
-
, -  
究专著  
#
%
#
'
'
(
#
'
(
(
#
'
(
#
论的构建  
%
%
#
'
(
'
祖骚宗汉  
(
的理论  
#
初见于宋人的赋论  
古赋辨体  
#
'
(
#那么#'骚赋(  
&
光朝说  
',离骚  
-
为辞赋祖(!祝尧  
,
-
卷一引"#林 则偏于赋  
铁立文起前 反思  
'
(
#
'
司马相如赋之圣者(!王之绩  
,
#
%
-
卷十  
,
论历朝赋引  
- '  
"#黄庭坚说  
++@  
!
!
'
诗赋  
( '骚赋($$$赋论传统之传法定祖新说  
之衰  
指东汉以降文章骈化而雕琢声色导致文势之衰  
句戟指佛教传入中土而泛滥迷狂导致儒学精神的沉 此  
这两种现象发展到唐代又出现科举时文的大 辞人  
兴和佛教的宗派化特别是佛教宗派化的本质就是 主情理论  
如教下三宗之天台法相华严无 理的以  
传法定祖  
由佛门之衣钵传授进而夺中 汉赋时又加以阐解.'诗人所赋  
国文化之正宗 同此思考我们对照韩愈的原道 骚人所赋有古诗之义者  
与前人的 虽若出于辞  
原道仅是本土经义的自然传承 而实出于辞  
对佛统文化的纠正归复儒学借以 有辞有理  
溯与梳理  
导与推尊  
方法体现于赋域  
由此来看从赋体尊骚而出现的  
于赋史意义甚为重大 兹举要胪述两点  
由尊古与辨体而产生的骚赋本色论  
古赋辩体为例他是针对赋体文学出现的  
古赋总集并对每一时代的 表述  
都进行了详细地考查与辨 的  
其逻辑起点是对唐代兴起 同为  
文赋进行批判比如说唐 作赋亡而诗作  
声律大盛  
字中揣声病以避时 调  
的本色性情 同样他批评 魏  
宋代文赋时借用前人之说认为是专尚于理而遂略 意识  
体 赋赋之圣也  
#
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前句 论思想结合起来考察  
#
其意义则更为广远  
因骚学的复兴而产生的骚赋主情观  
我们可以从宋人对骚学的扬举到祝尧在  
之外特立的  
如祝尧论楚赋  
为本兼取  
%
#
其二  
#
%
#
'
诗人(&  
%
#
'
(
'
骚人之赋(#其内涵正是文学的  
#
%
#
提出  
'
自情而辞  
的赋学观  
因以吟咏情性也  
#
自辞而  
而在论  
'
判教(#诸宗派  
不判别真伪  
!
&
&
"
(
'
(
'
(&'  
(
#
#
#
#
%
%
#
'
(
#
#
亦以其发乎情也%55  
'
原道(!如刘勰"#一个根本区别就在前人 其丽而可观  
#
#
而实出于情  
有情有辞  
则读之者有咏歌之遗  
这种论点虽然从词义上看仍是传  
丽则 并存有依经立义的思维模式  
但若着眼于祝氏以骚人之赋为中心的批评显然  
祖骚 其说已不同于汉晋诗人之赋的诠解而是将  
艺术纳入以诗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  
以 着传法定祖的文学本体意义  
的批评观在明代还有另一种  
这一说法首倡于李梦阳  
+
其则而可法  
#
#
而韩愈之原道在于 虽若出于理  
#
%
#
则读之者有兴  
#
#
'
判教的方法追 起之妙趣  
(
+
#
)
@*卷三#,两汉体上-  
'
道统(!如孔  
&
&
&
"#他对  
'
古文  
唐以后文学批评的  
骚赋传统与前此诗赋  
(
的倡 音%(  
#
亦当作如是观  
%
'
判 承扬雄论赋  
'
(
#
#
(
#
正是  
'
(
'
(
'
(
#
传统的不同处  
#
'
'
(
#
'
宗汉  
(
#
%
%
(
#
其一  
#
%
%
祝尧  
,
-
#
'
当然#'祖骚宗汉(  
(
现象而编辑的一部  
'
(
#
# ' (  
那就是唐无赋说  
%
赋体及每一篇赋的价值  
在他的辨体理论中  
律赋与宋代风行的  
代赋是  
中拘对偶以趋时好  
#
,
潜虬山人记-#  
前七子  
'
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
#
'
(
的何景明也有  
秦无经汉无骚  
继后  
#
而亡于魏  
'
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  
唐无赋宋无诗  
(
胡应麟再次强  
赋盛于汉衰于  
于否定词语中隐含尊体  
屈氏之骚骚之圣也长卿之  
也就是文学一代  
#
'
(
'
(
#
#
%
#
#
#
'
律多而古少(#而律体造成的  
'
#
!,何子  
8
杂言-"的同类见解  
%
#
'
骚盛于楚衰于汉  
))+*,内编-  
卷一  
而亡于唐  
#
诚如王世贞说  
#
#
%
#
)
@*卷七#,唐体  
-
(
#
损害  
'
(
%
#
#
(
'
(
#
'
#
'
#
+
)
@*卷八#,宋体  
-
)))*#倘转换其义  
易余籥录  
宋以 有一代之所胜(!焦循 -卷一"%这种脱离  
传统衍展的文学史观亦可于  
#
并获得重新  
于辞昧于情  
本色在性情与辞章  
来赋创作之失以尊崇古赋之体  
戏曲小说中的  
等文学风格理 考量的意义  
(
%
所以在他的眼中#'  
于是通过辨别自齐  
(
#
(
#
'
#
&
&
&
,
#
%
如果将此理论与 经学轨道且由  
'
骚赋  
(
明清时代有关诗  
&
&
&
'
本色(&'主 此动态的文学流程中寻绎其批评价值  
#
(&'雅正(&'格调(&'神韵(&'性灵  
(
%
参考文献  
!
)
+*许结  
'
赋学讲演录)M*'北京  
文学理论分典)M*'南京.  
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  
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F'  
凤凰出版社#)**F'  
人民文学出版社#+F@+'  
)
)*张伯伟  
!*周振甫注  
G*章学诚著 .中华书局#+F@E'  
E*司马迁  
#*陈本礼  
"*扬雄著  
@*祝尧古赋辩体)N*6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F*班固汉书)M*'北京  
+**萧统编 文选)M*'北京  
'
中华大典  
8
)
'
.
)
'
叶瑛校注  
'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F@)'  
' '  
屈辞精义)M*'续修四库全书本  
'
)
)
)
' '  
汪荣宝义疏  
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F@"'  
' '  
册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F@#'  
)
)
'
.
中华书局#+F#)'  
)
'
李善注  
'
.
中华书局#+F""'  
++F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费振刚 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E'  
+)*程廷祚青溪集)M*'金陵丛书刻本  
'
+!*刘熙载  
+G*周嘉猷编  
+E*蒋攸铦辑  
登科记考)M*'北京  
+"*叶梦得  
+@*李调元  
+F*杨维桢  
)**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F"F'  
))*王世贞  
#
'
)
'
)
'
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F"@'  
' '  
汤稼堂鉴定律赋衡裁  
!
又名历代赋衡裁")M*'乾隆二十五年瀛经堂藏板  
同馆律赋精萃)M*'道光七年刻本  
)
'
)
'
'
)
+#*徐松  
'
.中华书局#+F@G'  
石林燕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
'
)
'
赋话)M*66赋话广聚  
丽则遗音)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北京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
'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F@#'  
)
'
.
)
'
.
)
'
艺苑卮言)M*66历代诗话续编  
'
北京  
.中华书局#+F@!'  
H16D72/4*#17;!4*#2*@91L*#)14*/*#$"#'  
84*$*#L1+/"39*+)*#$*#=&N)174-  
_7,39  
!
Q53/9:9U90.;69/;#(0/3/ 7/389.:3;#(0/3/ )+**F!#Q53/0"  
I KJ < KJ  
0
3+/4"2/.b59;.0>3;3%/%1':53:0%(0/>40;9J%.<%1'431-(3/&3;9.0.<53:;%.<0.90449I;9>0:  
%66%/839L#%1L5345;594&0::34:D9:;0?&3:53/J?<3/;9/:3%/0/>;594%/:9W-9/;60X90.9.0.9&<  
9/;3%/9>#0:L9&&0:;59;L%.9&0;9>;.0>3;3%/:%1':531-(0/>':0%1-(3/;591-.90&60.9/%;  
<:;960;340&&<9T063/9>%.4&90.&<I.9:9/;9>1%.;59<?9&%/J;%4%66%/4.3;340&40;9J%.39:#L53&9  
/;594.3;340&53:;%.<%11-:;-><#;59':531-(;.0>3;3%/%.3J3/0;9>1.%6':53(96I&%<9>3/Y0/1-  
:L9&&0:3;:4.3;340&839L0/>;59':0%1-(;.0>3;3%/969.J9>1.%6'1-(0>%I;9>3/;5936I9.30&  
T063/0;3%/0/>3;:3>90%1I.3/43I&9D3/59.3;3/J0/>%.3J3/D9:;0?&3:53/J1%.60;59%.9;340&450/J9  
.%6':531-(;%':0%1-(#L53453:%180&-93/:;-><3/J;59;.0>3;3%/%14.3;340&53:;%.<%11-0/>  
3J/31340/493/.99T063/3/J;59450/J9:3/&3;9.0.<53:;%.<'  
1-674'+.:531-+:0%1-+I.3/43I&9D3/59.3;3/J0/>%.3J3/D9:;0?&3:53/J+  
4
6
:
3
0
9
1
:
5
!
责任编辑"唐 普#  
!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