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2]
现过一次强脱钩,其余发达国家也呈现出强脱钩和弱脱钩的特征。作为“低碳经济暠的提出者和最早践行者,以欧
盟为主的发达国家引领了“低碳革命暠,出现了英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日本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美国的低
碳城市行动计划(见表1)以及瑞典的可持续行动计划,构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第一类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其主要
特征是通过家居、交通、能源等生活类消费的低碳化,促进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创新,拉动低碳型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
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低碳经济体系。以伦敦为例,英国政府从2001年启动低碳城市项目,2003年后相继出台了《伦
敦能源策略》、《伦敦规划(修订版)》、《气候变化行动纲要》、“低碳城市暠住宅标准,以覆盖“绿色家居暠、低碳能源、交通
运输、废物处理等碳减排领域。在成功转变消费观念、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后,2008年,英国提出创建“低碳经济体暠,
不仅出台了《低碳产业战略远景》,而且将“碳预算暠纳入政府预算框架,并于2009年公布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形
成消费拉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前期产业化介入不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后居民消费能
力、固定资产投资能力下降,高昂的技术研发应用费用和不确定性收益正在阻碍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发展。如捕获
2
2
2
和封存CO 技术(CCS)每捕获1吨CO 的成本大约70美元,最多能捕获90%的CO 排放量,且还要再多消耗25%
2
2
[3]
的煤炭才能将原先产生的CO 去除。此外,埋存CO 的安全性条件也较为苛刻,CCS仍是一个过渡性解决方案。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更多是构建了一个国际性的低碳制度体系,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实
现碳转移。
表1灡 世界主要城市的低碳政策与措施
城市
伦敦
主要政策与措施
(
1)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2)发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应;(3)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4)建立绿
色政府。
(
1)成立“能源规划部暠;(2)政府拨款支持节能;(3)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益;(4)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5)减少来自
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
1)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3)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
氧化碳排放;(4)减少由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纽约
东京
(
暋暋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中国网,2009灢12灢11,http://www.china.com.cn/interna灢
tional/txt/2009-12/11/content_19050525.htm。
随着国际气候谈判和全球价值链(GVC)的延伸,服务于发达国家低碳消费的低碳产品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
家,其溢出效应触发了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城市发展进程。国际贸易的碳规制使低碳技术被引入生产过程,锁定效应
和“能源饥渴暠推动了低碳能源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了给产业节约碳排放指标、减轻国际碳转移后本国的环境负担,
又实施了交通、建筑、能源等生活类消费的碳减排,由此形成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第二类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这种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形成的生产推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尤为突出,如保定的太阳能产业,最初是从专门面
向欧美市场的太阳能硅片制造起家,随着太阳能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
造基地;同时依托太阳能制造业,保定加大了太阳能综合利用力度,从而全面推进了低碳城市建设。虽然产业化极大
地推动了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但也逐渐暴露出三个方面的不足:(1)不顾基础和条件,潮涌式地建设低碳城市,目前各
省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暠的口号,试图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
[4]
整体运行规划中,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2)低碳产业低端制造加工环节产能过剩,普遍存在“烧着高
[5]
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暠的不合理现象;(3)政策支持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使得关键领域或潜力巨大的低碳技
术支持不够,反而一些自生能力不足的低端技术得到生存空间。更值得商榷的是,在低碳产业快速成长阶段,能否在
短期内实现强脱钩,完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过程? 相对于消费拉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生产推动型低碳城
[6]
市发展模式,一个可取的方向就是“将低碳与经济统一起来暠 ,实现低碳与经济“挂钩暠发展,提升城市低碳化的经济
2
性和可持续性。在这一层面上来说,世界银行的ECO 城市发展模式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
2
二暋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的理论阐释
2
(
一)ECO 发展模式及其经验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对未来城市形态的前沿展望之一是建设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城市。据世界银
行估算,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建成区将从20万平方公里增长到60万平方公里,全球城市人口将达到50
亿。为了应对未来30年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城市化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压力,2008年,世界
2
银行提出生态经济城市(ECO City)概念。生态经济城市是经济发达且生态友好的城市,是一种促进环境和经济协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