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岙菲ꢀ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
军警入校的方式。 参见: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第24⁃25 页。
⑦
⑧
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五四”、“新文化”与此前的文学革命之间的异质性,之所以有“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的提法,是用政
治与文化互为因果的逻辑将两者勾连起来的,而历史逻辑的转换却未必如此。 “五四”之后,各方舆论就曾对“五四”究竟是
“
文化运动”还是“武化运动”有过争执。 参见: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 年第3
期。
参见: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的问题》,陆才甫《学生无罪》,均见《每周评论》1919 年5 月
18 日第2、3 版。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陈宝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告[M] / / 蔡振生,刘立德.陈宝泉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蒋梦麟.西潮·新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可可.十年前学生生活之回顾[J].学生杂志,1928,(12):1⁃13.
4]张莆沺.学生自治之研究[J].玉田季刊,1924,(4):40⁃63.
5]梁治华.“学生自治”之讨论[J].清华周刊,1920,(185):14⁃19.
6]蒋梦麟.学生自治———在北京高等师范演说[J].新教育,1919,(2):118⁃121.
7]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J].新教育,1919,(2):193⁃201.
8]胡适.对于学生界今后的希望[J].学生杂志,1921,(10):6⁃10.
9]姜琦.学生自治的性质及其促进的条件[J].新教育,1920,(2):195⁃204.
10]徐绍烈.学生对于学生自治应有的觉悟[J].学生杂志,1922,(10):59⁃64.
11]宓汝卓.上海浦东中学学生生活概况[J].学生杂志,1922,(7):50⁃52.
12]黄炎培.“学生自治号”发行的旨趣[J].教育与职业,1919,(16):1⁃2.
13]曹念美.从十年来学生活动里所见的学校罪过[J].学生杂志,1923,(1):1⁃8.
14]仙女生.改进学生自治的商榷[J].学生杂志,1925,(1):18⁃19.
15]恽代英.关于学生修养学生自治及中等学校改英文为选修科目[J].申报·教育与人生,1923,(10):7.
16]捷庵.学生自治的真意义[J].学生杂志,1927,(7):51⁃53.
17]周予同.过去了的“五四”[M] / / 中学生社.史话与史眼.上海:开明书店,1935.
18]舒新城.一个改革中学学生自治的具体方案[M] / /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9]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J].新教育,1920,(5):600⁃614.
20]行知.自治与被治[J].清华周刊,1921,(223):4⁃8.
21]李迪俊.敬告自治后的清华学生[J].清华周刊,1921,(223):8⁃10.
22]朱仲琴.中国教育实际问题数则[J].新教育,1920,(1):113⁃116.
23]涵冰.师道[J].教育杂志,1924,(4):3⁃5.
24]常道直.民国十一年度学校风潮之具体的研究[J].教育杂志,1923,(4):1⁃20.
25]既澄.学潮[J].教育杂志,1922,(1):3⁃4.
26]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7]杨中明.民国十一年之学潮[J].新教育,1923,(2):295⁃312.
28]任鸿隽,陈衡哲.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建议[J].现代评论,1925,(39):10⁃13.
29]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0]向仁富.论1921 年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J].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7⁃104.
31]郭秉文.民国十一年的高等教育[J].新教育,1923,(2):259⁃261.
32]杨天宏.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运[J].历史研究,2011,(4):88⁃105.
33]邵力子.学潮杂感(一)[M] / / 傅学文.邵力子文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34]侯绍裘.学潮平议[N].民国日报,1922⁃12⁃7(觉悟):7.
35]研因.整顿学风[J].教育杂志,1923,(3):教育评坛1⁃2.
36]陈宗芳.学校与风潮[N].民国日报,1921⁃12⁃06(觉悟).
37]娄岙菲.蔡元培1923 年辞职原因新探[J].教育学报,2008,(6).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