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卷第期  
2013 11 月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0,No.6  
November,2013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  
菲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五四之后学生自治得到极大鼓吹各地学校普遍设立学生自治会但因从基本涵义到实际运作规则、  
方式等根本性问题均难以达成一致在实际运作中反而成为挑起学潮的重要诱因之一学生自治施行不久便有  
失败的说法传出部分学生因权利的滥用而将校园内矛盾激化酿成学潮甚至不乏以激进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的  
案例出现学生表达不满方式的变化既折射出了五四后学生群体在师生关系层面的反传统倾向同时也是其  
整体走向激进化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五四学生自治校园学潮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306⁃0114⁃11  
ꢀ “学生自治的提法早在清末就已在新式学堂  
但初尝权力滋味的学生们,“为胜利而陶醉”,变  
2]125-126  
出现其具体组织形式类似当今的学生社团自  
得欲望难平  
他们不再安于校园内平静的  
观念关联并不大民国成立后到五四之前,  
读书生活而是愿意处处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影响  
对校园内外的校务政局稍有不满即付诸行动,  
罢课游行请愿也成为学潮最为常用的方式以往  
讨论五四运动的影响一般都较为重视学生自我  
意识觉醒积极一面的讨论而对其走向极端之后带  
学生自治问题虽偶有讨论但并未形成规模各校  
的学生社团大多以同乡会恳亲会为主一般只组织  
规模较小的学生课余活动观摩德艺锻炼身  
1]80  
为宗旨多由校长及教职员主其事  
,1920 年  
来的负面影响仍有待深入讨论鉴于此本文将  
代之后逐渐随实验主义思潮的传播而风行全国作  
为舶来品学生自治的基本内涵适用范围自治权  
限等问题也经过了一系列由外来而至本土的调适  
过程。 “五四各地大中小学竞相组织成立学生  
自治会并被视为实施训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得到了  
各方认可从理论上讲基于自治观念而设立的学  
生自治会可以充当校方与学生之间的中介起到传  
递信息沟通想法共谋进步的作用从教师一方面  
来看学生自治之所以在五四之后得到极大的鼓  
最初目的是希望借此起到压制学潮的作用但  
吊诡的是学生自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反而成为挑  
起学潮的重要诱因之一。  
在辨析各方学生自治观念分歧的基础上分析五  
后受到自治观念鼓动的新学生在心态层面产  
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心态上的变化使得学生对其自  
身的自我认知及其社会角色的认知又发生了什么影  
1920 年代校园学潮的频繁发生又有怎样的  
关系。  
另外还需特别说明的是与其他以当下现实问  
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相比教育史学主要的研  
究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这既是教育史的劣势”  
相对而言)———难以致用”,同时也正是其优势所  
即可以凭借着后见之明洞悉事物的发展趋势。  
因此教育史学研究能够为学界做出更大贡献之处,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被激发起  
收稿日期2013⁃05⁃02  
作者简介娄岙菲(1980—),北京市人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史。  
114  
娄岙菲ꢀ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  
与其说是立足于当下的经验总结毋宁说是立足  
历史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也就是说教育史  
学要建构的重点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及其变化过程  
的考察逐渐建立起当前教育问题从何而来又呈现  
了怎样的变化的连续性分析这也是本文展开论述  
的基本前提。  
仍是占据各类媒体的主流学生自治不久便风靡各  
对学生自治的施行有着相当乐观的预期。  
不过某些师长一辈的人物在学生自治施行之  
初就表示了担心蒋梦麟曾在北京高师自治会成立  
之日以学生自治为题发表了演说他说他理想  
中的学生自治是有助于培养公共意志或公共精神  
同时学生参与其中也需担负各种相应的责任他  
提醒到学生自治并不是一种时髦的运动并不  
是反对教员的运动也不是一种机械性的组织学  
生自治是爱国的运动移风易俗的运动是养  
成活泼泼地一个精神的运动”,若学生没有这样的  
大决心学生自治便只是空的”,“是慕虚名的”;他  
很担心学生自治团体有可能处理不好与学校中其他  
团体的关系并预计将来的问题恐怕都会从这里生  
出来因为活泼有精神的自治会必欢喜多干事,  
范围必渐渐儿扩大那时因这个范围问题就会和  
五四后学生自治的设想与实施的落差  
学生自治成为风靡各校的时髦举动要追溯到  
五四运动时期受到五四精神的鼓舞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和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等校学  
生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相继成立了学生自治会。  
此时杜威(John Dewey)来华演讲也对学生自治观念  
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自治会开始在  
各地学校普遍设立各学校学生自治会组织方式虽  
各有不同但大体上多分委员会和议事会两部分。  
委员会是执行机构分门办事各委员由班级选举。  
每班委员中再推选出一人组织议事会作为决策机  
此外也有部分学校还成立了学生会”。 关于  
学生自治会与学生会的异同早已有人做过细致的  
分析学生自治会是谋学生之自律自学自强的  
教育组织主要于校内活动而学生会则是一种政治  
6]  
教职员的团体生冲突”  
陶行知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他系统地讨论了  
学生自治的概念基本特点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弊端  
等问题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做共和国公民最需要的  
操练可以帮助学生练习修身积累经验辅助风纪  
之进步但是如果办理不善有可能把自治误作治  
”,相互之间闹意气甚至把学生自治当作争权  
的器具”。 但这并非学生自治本体上的过处”,主  
要还是因为办理不妥当”。 所以他特别强调学校  
和学生都须采取一种试验态度”,“章程不必详尽,  
组织不必细密”,最重要的还是要一面试行一面  
3]  
表现主要从事的是民众运动。 1920 年代后期,  
由于政党力量逐渐渗入校园以及民族危机的进一步  
加剧学生自治会与学生会之间在实际职能上的区  
别也渐趋模糊但在五四前后各校仍以设立学  
生自治会为主。  
早在学生自治实施之初学生自治的定义权限  
与范围即是众人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从总体上看,  
师生对学生自治内涵的理解基本可以达成一致即  
认为学生自治是自己管理自己是学生团体共同的  
责任所以学生自治非自由行动而为共同治  
非打消规则乃为共同立法非可放任仍须守  
非向学校宣布独立乃为练习自治仍须受学校  
7]  
改良”  
所谓试验”,实际上带有冒险的性质即便是  
有着完美的过程设计但结果如何往往还是难以预  
随着学生自治在各地普遍施行师长们的上述  
担心不幸言中胡适在没过多久就已经发现学生  
界对学生自治的认识存在两大误解其一以为自  
治就是不要治,“自治就是无治”。 其二误以为  
学生自治是由学生来管理学堂他表示之所以要提  
倡学生自治是因为有许多地方受外力加入之管  
不如学生管理自己的力量大”,自治并非只注重  
的方面更应注重在的方面,“假如自治而  
不能治那可就丧失自己的人格了”;他认为学生自  
治之所以误入歧途正是对上述自治原理发生误  
4]  
之辅导者也” 。 也就是说学生自治是一种有限  
的自由”,并非完全的自由放任仍需要学校与教职  
员充任指导者的角色如果翻阅1920 年代初的相  
关讨论可以发现在学生自治的最初阶段持这种看  
法者相对较为普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自  
治是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和求学的一种方法”,能  
5]  
够帮助学生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  
即便在当时对学生自治的认知还只是停留于书面的  
讨论而少有切实的经验但学生自治倡导者的言论  
8]  
时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校长的姜琦也观察到许  
115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多人对学生自治存在不少的误解以为自治背后是  
学生自治成为一个新流行的极时髦的名词”,但大  
[12]  
政治起作用是一种法律上的事业学生一经自治,  
便可与学校脱离关系而宣告独立也不必再接受校  
长和教职员的管束如果实行自治之后还要事事经  
过校长核准或认可就会被认为是钦定宪法”、“官  
督民办的自治,“不合于德谟克拉西的精神”;姜  
琦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把教育上学生自治  
和法律上地方自治混为一谈了所以他提出学生自  
治是一种教育事业,“教育者使被教育者在学校里  
练习自己管理自己的道理锻炼自己管理自己的  
能力可以做将来在社会上独立自营协同合作的准  
”,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学生自治便不能完全离  
多仍对自治会章程如何组织等问题茫然无知  
学生自治会往往流于形式热情参与者固然有之但  
大部分学生则采取观望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徐绍烈  
就将实行自治以后的学生分成了四派即失望派服  
从派旁观派堕落派所谓失望派 是指那些本  
是热心倡导学生自治的但在外界恶势力逼  
压抑下不能施展只好退回书斋;“服从派”  
旁观派对于自治的漠然是相通的区别在于前  
者只知随波逐流后者则是对任何主张都大肆其  
热讽冷嘲的谩骂”,最终使提议不了了之所谓堕  
落派则是指那些本来就冥顽不灵的学生以为自  
之后便可以不再受规则的束缚随心所欲这一  
派最爱闹饭堂起风潮”,可说是学生自治的害  
9]  
开教职员的指导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自治是指学生  
自己管理自己既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重要  
的是领悟和实践自觉自动的精神但越是  
概括的表述理解起来也就越难免出现歧义施行  
10]  
”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职员最初因为对自治实  
行的前景过于乐观再加上对新事物好奇心的驱使,  
还大致能保持着相对积极的态度但时间不长种种  
弊端就开始显现学生自治实施没有多久舆论上  
就已经开始出现有关学生自治失败的声音有人就  
曾观察到实行学生自治后学生与教职员两方面的  
误会”:学生们以为前受高压今去障碍恍如拨云  
雾而见青天一朝当权唯我独尊正可不顾一切为  
所欲为好像猛虎出兕槛一般办学的人们以为学  
生自治是应时产物为洞识时务顺应时势起见不  
得不将这份权限拱手而让诸学生从此表现两种  
不同的态度一派以为训练权限全盘让出是好是  
与己无干……;一派以为大权旁落心实不甘无  
而阴事窥刺暗中掣肘总使学生自治进行上发  
学生自治并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实际上也牵  
涉到学校管理中权责的重新划分问题对校方来  
倡导学生的自治相应地就要将某些权力下放给  
学生学生掌握了权力便开始关注于自身的权益参  
与校务的管理和决策这样一来校方与学生究  
竟该如何将各自的权责做出恰当的限制又该怎样  
进行监督这些问题恐怕在着手实施学生自治之初  
都是未曾考虑清楚的。  
学生自治之所以能够得到追捧与其说是对新  
式西洋理论的好奇不如说是着眼于施行的实际作  
特别是对有可能带来的学校管理及师生关系改  
变的期待但是设想是一回事施行又是另一回  
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徐绍烈就回忆自己学校实  
施的是口舌的自治”:“五四学潮之后校长就宣布  
了自治草章组织自治筹备委员会订正草章但各级  
选出的学生代表们只知道引经据典高谈法理,“足  
足有二星期还没有定那几条会章”。 好不容易定  
好会章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次选举是非法的”,于  
是又起争执,“一学期的学生自治几乎全在三寸不  
13]  
生障碍  
作为体现学生自治意识的组织学生自治会最  
关心的还是牵涉到学生个人或集体实际利益的层  
或者说是与学生休戚相关的校务问题因为此  
前对学生自治认识和讨论不足虽然教育界都较为  
看重自治的作用但对于施行方法和步骤上理解的  
分歧越来越暴露出来比如胡适更看重的是学生自  
治对于养成公民的作用他曾批评学界青年对于  
自治的方法知之甚少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提  
如何表决如何修正以及遵守会场秩序会场规  
则等学生自治也需要遵守共和的原理”,要学会  
10]  
烂之舌上用功夫没有一些实事做出来” 。 还有  
人就回忆自己就读的浦东中学的学生会除了每月  
开几次评议会之外并无多少活动而且评议出来的  
东西,“大概都是空空洞洞的把议案向揭示牌上一  
就可以完事的”,即便是这样评议会有时候还  
8]  
容纳少数人的意见不能以多数压迫少数胡适  
11]  
会因为不足法定人数而开不成。 “五四虽然  
的理想一直是希望建立起一套民治社会下公民行使  
116  
娄岙菲ꢀ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  
权利的规则和方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政是  
,“教育者旧日的威信全失”,青年因无适当的指  
以为五四的成功完全是学生的力量再加上  
社会上一般人随声附和也以为学生势力最大这就  
造成了黠者利用之以为政争之具怯者则诸事惟  
学生自治体现其团体的一方面而其目标在于为今  
后社会养成自治的公民。  
在实际运作中熟记规则和步骤还是稍嫌纸上  
谈兵针对施行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恐怕更  
有人批评学生自治是静而不动”、“ 散而不  
”,在此种条件下学生自治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是散漫而非群体的所以提出要通过活动”  
18]302  
学生之意是从”  
舒新城的分析基本是站在教  
师的角度立论他所指出的这种不正当的放任如果  
转换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则与罗家伦所言的学  
19]  
生万能的观念是一致的。  
14]  
字和合群字来改进学生自治本就是  
一种群体的行为这是学生自治得以成立的前提但  
自治实施中反而需要强调群体行动和切实执行不  
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总体而言,1920 年代的学生自治从设想到实施  
经历的是一个由乐观而至失望由失望而至失序的  
过程本意作为公民训练的学生自治非但未能借  
此建立起正常的校园秩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  
自治的尝试被认定为是失败经由学生自治  
的推行而分得学校部分管理权力的学生虽然仍有  
认真执行自治精神的成例但也有不少学生将自治  
看作攻击校政发泄不满的工具。 1920 年代频繁爆  
发的校园学潮与学生自治的失败关系密切。  
恽代英则提供了另一种解决的方法他表示可  
以依靠小团体引起互治的精神”,建立起相互的信  
只有在此基础上再去实行校务公开才能使学  
15]  
生多参与真的事物”,不至造成有名无实恽代  
英的方法显然是更偏向学生自治个人的示范作用。  
还有人认为学生自治只知道从形式入手”,是导致  
失败最大的原因真正的自治不必先有形式上  
的组织应自事实上着手”,先创立出自动的事业  
自治失败与校园学潮  
舒新城曾以历史眼光来观察清末以来学生  
自治的变化他表示清末因模仿德国而提倡军国  
民教育以为训育只是要求学生做到对教员校长绝  
对恭顺对校章绝对服从,“学生则完全被视为机械  
而被动地位”;民国初建时虽注重人格感化但实  
际效力很少;“五四各界又错误地理解了杜威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学说以为学校就  
是实在的社会学校行政人员就是国家官吏学生则  
为国民于是欧美为学生处理日常饮食起居的学生  
自治会搬到中国之后便成了议会式的学生自治  
”,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校中行政不但参与而  
并有干涉之权”;他还引用曾有办理学生自治经  
验的中学校长的话表示学生如果未经相当团体生  
活的训练便组织大规模的自治会结果只能是根  
基未植枝叶先茂的学生自治”,这种自治会不但是  
缺乏自动的精神而且是具文的虚声的不幸或将  
造成与团体生活的反习惯———即少数人操纵多数  
16]  
才是最重要的  
这几种方法本无所谓高下之分但观念上的不  
同显示出的却是对于学生身份的不同认知学生在  
群体性的活动中究竟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是以发动团体分工努力还是以个人带动团体亦或  
是只求最后结果无须过分关注何为主次都是在学  
生自治实行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问题处于学生  
运动之中的少数负责人和多数参与者也许并不一  
定能引起冲突和对立但潜藏于两者之间的对学生  
身份的不同认知则与五四后学潮迭起有着重要  
的关联。  
此外也有人将学生自治的沦落原因与政党派  
系的暗中利用联系起来周予同就观察到学生会  
成立之初,“组织虽然疏略但大家出于热诚还非  
常纯洁”,但是没过多久就有了腐化现象其中间  
或也有派系的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政客  
觉得学生的势力可以利用于是暗地组织私党而少  
数学生们为自己将来卒业后地位起见亦不惜欺骗  
18]300-302,304  
人不负责任———也未可知”  
这种不理解根基只知道套用和照搬的做法,  
18]300  
被舒新城批评为遗弃其精华保留其形式”  
17]79-80  
同学以遂其私”  
实际上这不仅是践行学生自治中遇到的问题也颇  
能反映五四后学生界的普遍现象即虽对理念问  
题不求甚解却不忘追求形式上的一致近代以来  
中国的学校制度是在模仿日本及西方过程中建立起  
对此舒新城也有大致相同的看法他表示,  
五四之时学生相率加入政治运动书本实验室  
的研究差不多成为备位之具”;等到五四运动成  
117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来的校长教员与学生成为构成新式学校最主要的  
角色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师道观念里师长是长辈,  
学校的大事小情均由家长作主享有的是绝对的  
权威作为后辈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结果清末  
新式学堂建立之初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不少  
学潮即明确表示反抗的就是所谓校方的专制。 “五  
运动以前学生偶有自动的结合但大多也只是  
少部分人的举动校内外环境稍有变化即行消灭。  
报章所载的106 起学校风潮的分类原因经过情  
处理结果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此希望能于  
24]  
消弭风起云涌之学潮上有所裨补” 。 对当年的学  
潮印象深刻的还有严既澄在他的眼中,1922 年的  
教育界已变得很是不平静稍一翻阅报章杂志便见  
学潮二字,“触目累累真有书不胜书之慨”,他把闹  
学潮的起因分为两种一是经费问题多因经费积欠  
由教职员发动二是校长或教员问题多由学生发  
,“对于不良的校长和教员一觉悟其不纯称职,  
五四之后普遍成立的学生会和学生自治会宣称  
25]  
自己代表的是全体学生的利益要与校方分庭抗礼。  
由此传统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被逐渐打破尝试过  
权力滋味的学生也在寻找其他的方式延续他们的欲  
以学生自治精神为基础的学生会和学生自治  
不仅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很快占据了学生团体的  
领导地位就连一些初小或高小也都成立了学生自  
治会加入自治的队伍自治会是先进时髦的代名  
凡有学校之处便视同必需否则不足以显示其  
有谋求发展的追求但是正如前文所引述学生自  
治实施的效果并不乐观比如清华的学生觉得学  
生自治的声调在清华已经算是很高调但唱过了二  
三年,“把学生秩序反唱到了乱七八糟难堪救药的  
便群起而攻之忍一时的痛苦谋久远的福利”  
吕芳上先生依据1919 年到1928 年间可检索到  
248 次学潮及学生运动按照发生的主因将其归  
纳为:(1)反对新旧校长39ꢁ 91%);(2)学生不  
满学校设施14ꢁ 91%);(3)反对政府及教育当局  
12ꢁ 09%);(4) 经费及收费问题8ꢁ 06%);  
(5) 反对教职员( 6ꢁ 85%); ( 6) 反对列强占  
6ꢁ 85%);(7)学生冲突4ꢁ 83%);(8) 检查仇货  
事件2ꢁ 41%); (9) 教职员冲突2ꢁ 01%);  
26]23  
(10)不明2ꢁ 01%)  
从中不难发现只有第  
(3)(6)(8)种是与社会及政治等校园外因素直接关  
因校园内部因素酿成学潮的比例接近70%。 相  
对于带有政治意图的学生运动及学潮五四运  
、“五卅运动等),虽然校园内学潮的社会影响力  
要小得多但校园内学潮无疑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  
对于学生们来说国家安危政局走向军事形  
势当然是关心的焦点但那些宏大的国家主题显然  
并不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围绕着学校这个中  
心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施展空间因此这一空间中  
人物事件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更易引起他们的共  
遇到与他们所求不一致时也更易酿成学潮对  
于学生自治来说前文诸多引述特别是对学生自治  
失败的观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自治在施  
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表现出从有序变为无序甚至失  
序的状态原本是为建立秩序而实行的学生自治,  
因部分学生的放纵改变了性质和方向学生自治反  
倒成了酿成学潮的催化剂。  
20]  
田地” 。自治成了无治”,嫖赌烟酒洋腊迷  
私自出校任意逃课都乘隙而生”,学生借自  
恣意享受自由学校也借自治逃避责任不闻不  
21]  
即便是清华也难逃自治失败的命运。  
随着学生会和学生自治会的成立,“学生自治”  
这几个字却已经成为学生干预校务决定教职员选  
任的武器挡箭牌”。 如果教师稍加干涉便会  
被视为保守落后的专制魔鬼”,遭到群起反抗并  
22]  
最终酿成学校风潮。 1924 年初,《教育杂志上  
刊出署名涵冰的文章师道》。 作者注意到,“五  
之后学生们对于学校中任何事情或人员,“一  
有不满意的地方就立刻起来借助学生自治会的力  
毫不顾忌赶校长赶教员不惜牺牲自己的金  
精力时光甚至对于对方的人格尽情诋毁攻  
谩骂以泄其愤举平日教授自己的教师陶冶自  
己的校长职员视若路人之不如这种现象非常  
普遍凡近几年来国内的学校风潮几无一不有这种  
据统计在历次学潮中,“罢课是学生最常用  
的武器其次为游行和请愿有人曾总结学生抗  
23]  
情形” 。教育杂志1923 年第一号开始陆  
续登载常道直总结的各地各级学校风潮表同时又  
在第四号上刊载了他的分析文章民国十一年度学  
校风潮之具体的研究》。 常道直详细分析了前一年  
议中惯常采用的手法一般来说,“先由学生方面,  
骤起暴动封锁门户断绝交通殴辱校长或教职  
);继以罢课打电报发宣言请愿官厅求援外  
后由校长呈报官厅藉助军警之力开除学生或  
118  
娄岙菲ꢀ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  
27]  
解散学校” 。 上述列举各项无论以何时何地的  
标准来判断恐怕都属于相当激进的举动以罢课、  
退学的形式表达不满可追溯到清末新式学堂但仍  
五四运动产生的影响最大虽然五四运动  
是一场爱国运动但是民众因爱国而做出的罢课罢  
罢市等抗议行为不可能被军阀政府所允许因此  
冲突不断于是爱国运动渐渐地变成反抗政府的运  
五四学生与校方或教职员的关系也  
常被用来与五四运动抗议示威中民众与军阀政  
府的关系进行类比面对学生提出的更换校长教  
职员废止考试等等各种要求学校当局也常常以学  
风校规等等来进行压制这又会引发学生对于校方  
的不满和对校规的蔑视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甚至  
连同旧制度旧礼教等等都要反抗起来但与五  
运动所具有的爱国性质不同各校风潮与爱国  
的主题较少发生关系由此学校风潮本身的合法性  
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任鸿隽陈衡哲即曾  
公开撰文表示:“哄校长赶教员许多学校的风潮,  
是与爱国绝对无干的”,对于学生来说,“研究学问  
传统的师道观中教师常被要求成为道德上和行为  
上的模范起到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但教职员被迫  
付诸于罢教抗议的行为则给同在校园中的学生带  
来了相对负面的影响有的教员为了自身生计只  
得在各校兼课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就谈不  
能处处做到对学生的悉心教导对此邵力子就曾  
批评所谓教育家,“遇着学生闹风潮便总说学生不  
”,这和资本家遇着工人罢工就说工人不好有着  
同样的心理”,他希望教育家都能反躬自责与学  
33]789  
生相见以诚尽管责备学生但先须责备自己  
上海工专侯绍裘也曾站在学生的角度指责学校当局  
也有许多令人齿冷的地方”,他曾经质问教职员  
:“闹风潮的学生所宣布的几大罪状未必全是虚  
构的就使退一步讲这些是学生诬蔑的但是我要  
问你们到底在教育什么竟令全体的学生一齐起来  
诬蔑你们或者你们要说那是少数坏学生鼓励的,  
其中不乏明白的人只是被胁迫罢了但是我又要  
你们的教育怎样会使多数好学生被少数坏学生  
34]  
胁迫而不敢主张正义呢?”  
28]  
去培植自己的实力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学生指责教职员不够认真负责教职员则视学  
35]  
然而五四教育界的现实来看需要回答  
教育界风潮的合法性问题的不应该只有学生因为  
教育经费的短缺政府发不出教职员薪水而有教职  
员要求发薪的薪潮”、不肯教课上班的教潮”,由  
生为不祥之物” 。五四教育界的生存环  
境虽有渐趋恶化的意思但师生关系骤然转变至如  
此恶劣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在此时的普遍心  
态已经发生不小变化浙江六师的学生陈宗芳所言  
则颇能代表当时学生们的想法他说:“我个人底  
观察学校的阻碍进步学生便有闹风潮的必要这  
种风潮越闹学校愈会进步大家齐来有可闹处使  
我们不满意处我们正不妨闹个天翻地覆从黑暗中  
闹出光明来不怕斥革何怕政界干涉在校里做一  
个闹风潮的分子就是于社会上留一粒革命种子将  
来学校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不靠我们还靠那一个  
26]188  
教职员而引发的学校风潮也在此时频繁上演  
校长教职员一般选择的抗争方法以公开提出辞职、  
罢教最为普遍此外也有像北京国立八校因索薪而  
29]41-43[30]  
酿成的六三惨案这种相对极端的冲突  
随着军阀统治日益严苛教职员的教潮”、“薪潮”  
和学生的学潮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得教育  
界的风潮始终难以归于平静郭秉文在回顾1922  
年高等教育问题时曾谈到学校内部不静之现象”,  
他表示之前的学潮以救国相号召”,但现在的情况  
则是对一人因一事有触而即发”,其中又以社  
会心理之影响为最大”,学校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青年受到无秩序无纪律社会的刺激与暗示,“胥  
以暴力为归”,并非一纸整顿学风的训令所能补  
36]  
!” 在学生们的思维逻辑中作为未来社会中的  
一份子学校能否进步是与社会今后改造能否成功  
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们既然已经经历过五四运  
参与并影响到了国家大事的决策那么一所小  
小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教师任命实在是一举手一  
投足就可以解决的小事情学校事务如有办理不善  
之处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挺身而出就学理上分  
能够发现学校内的各种问题并且能积极主动找  
到解决方法这本是自治精神之所在但学生究竟应  
该用何种方式表达他们对于校务的意见也同样可  
以诠释自治精神从实际情况来看面对校务问题,  
31]  
杨天宏教授以学生亚文化来指称五四后  
学生表现出来的激进且带有强烈精英意识的校园文  
同时他还将校园文化另一重要载体教师也纳入  
32]  
到讨论范围之中这一观察十分值得重视中国  
119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生们最初尚能保持一定的协商方式但随着事态  
陷于僵持他们往往更易于选择罢课请愿等相对激  
烈的斗争方式常道直曾从学生的角度总结了学校  
风潮的经过大概凡一风潮之起多先由学生提出某  
种要求———积极的或消极的进行要求时有时并发  
布宣言表明其要求之正当若要求不遂则每出于  
罢课罢课期中每用种种宣传方法宣布校长或其  
他教职员之罪状”,或者迳向行政官厅请愿甚至  
有向督军巡阅使请愿者有时一校学生间往往因乡  
谊观念个人私谊或个人利害关系而分成两派互相  
攻讦酿成分裂现象至于毁坏器物侵犯人身于风  
潮经过中亦间或见之又通常学生于拒绝新校长或  
旧校长去职后每自提出继任校长之资格或迳自行  
校长之假选举”,此亦为一年来反对或拒绝校长风  
望以此预示一个崭新的开始作者肯定了学生在  
五四运动中所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但也不无担心  
地表示学生们好名过于崇实仿佛在社会上居一  
种特殊的阶级几于无事不能无事不问于是学生  
底弱点暴露社会的同情亦冷淡这是学生底大失  
”;作者认为学生的生活本应该是最纯洁最高  
尚的生活”,此后的学生应当做到大处着眼小处  
着手”,“能够改造自己的才能改造社会国家能  
够自觉的才能够觉人觉世”,并视此为学生思想  
改变的大关键”,学生的新纪元也就是中华民  
38]  
国的新纪元” 。学生的新纪元来概括即将  
到来的1920 年代学生们的种种变化可以说有着相  
当敏锐的前瞻性眼光同时也带有迎接新时代的普  
遍乐观。  
24]  
潮中之一常见事例  
1920 年代是极速变化的时代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改变自身的愿望的确更为迫切随着各校风潮  
的爆发一向以文弱书生形象示人的学生希望逐渐  
摆脱掉被压制被束缚的弱者地位进而掌握在校园  
内外的主动权并开始为谋求自身的权利而斗争。  
但由于其并未改变学生这一社会身份的整体属性,  
而只是在个体一方的心态和自我的身份认同上做出  
了调整这就使得学生仍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其弱者  
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弱势的地位处于各类风潮  
之中的学生为了保证抗争取得胜利更易以弱者的  
身份取得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因此普遍地采取相  
对激进化甚至是武力的斗争方式。  
从教育行政管理角度分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  
内放开学校事务的管理权限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  
学校风气只不过学生对校务的参与需要划定适当  
的范围而不是完全取代校长和教职员的绝对自治。  
五四学生显然不满足于只是列席参与校务  
那么简单而是多少有想掌控学校发展的意味。  
在蒋梦麟的印象中因为不满的情绪已经在  
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知识的土壤上长得根深蒂固”,  
所以在学校里的学生也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竟然  
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学生  
所求稍有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他们只知道向学  
校予取予求但却从来不考虑对学校的义务”;“五  
后就为成功之酒陶醉了的学生们沉醉于权  
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校规他们就会瞪起  
著名作家老舍在创作于1926 年的小说赵子  
全方位描绘了大学生的生活他写到:“在  
新社会里有两大势力军阀与学生军阀是除了不  
打外国人见着谁也值三皮带学生是除了不打军  
见着谁也值一手杖于是这两大势力并进齐驱,  
2]131-132  
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  
蒋梦麟之所以对学生有如此负面的评价与他亲历  
的北大讲义费风潮有着很大关系。 192210 月  
北大部分学生因不满讲义收费而发生围攻校长  
办公室并由此引发了从校长蔡元培到总务长蒋梦  
麟及其他行政负责人沈士远李大钊李辛白等随同  
辞职全体职员也宣布暂停办公校务陷于停顿这  
次风潮由小事件而酿成大风潮不仅成为此后蔡元  
培辞离北大的诱因也显示了学生逐渐走向与校方  
39]251  
叫老百姓见识一些新武化主义’。”  
老舍的小  
说创作带有强烈的写实主义色彩老舍将学生与  
军阀并举并不只是出于文学创作上的需要而  
是可以看作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记录易家钺就曾  
中国的丘九问题为题记录了他对湖南安徽  
两地学生界的观察所谓丘九是社会上给予学  
生的绰号有比丘八”(”)还要厉害的意思。  
学生与军阀两种本来敌对的力量却被发现有着共  
通之处这不得不说是学生界的悲哀周作人就曾  
表示:“有一个时候学生是天之骄子无论做什么  
事都是对的旁人没有批评的自由到了近来湘皖  
37]  
或教职员对立一面的象征事件  
走向歧路的学生自治  
920 月出版的第一期学生杂志》,以署名  
种因的文章学生底新纪元作为开篇显然是希  
20  
娄岙菲ꢀ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  
地方发现了丘九的徽号于是名誉有点坏起来  
但是只要和校长教员为难人家总还是不敢说他  
育方针虽然有人评论说军国民教育实际推行状况  
并不能令人满意,“以全国皆兵和强健身体的目的  
40]552  
[44]97-98  
们不对的。”  
在事实上均未曾达到  
但有些时候不能仅  
其实早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就已经有人对  
以是否达成实际效用作为衡量标准有不少作用于  
观念层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五四后学生武  
趋向正可看作这种潜在的影响学生处在学潮  
之中思维行动往往更易走向极端特别是各方冲  
突僵持不下的时候动用武力反而成为最直接又最  
有效率的解决办法。 1925 年发生的女师大风潮之  
所以在延宕半年多时间后形势突然明朗主要还是  
因为武力的介入一直以来杨荫榆章士钊被诟病  
的正是他们动用警力驱逐学生解散学校但实际  
学生自治会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而非被动地运  
用了武力予以对抗甚至其激烈程度远超杨章之  
五四隐含着的武化问题做过讨论梁漱溟针对  
五四后学生被捕事件并没有如同众人那般要求  
释放学生反而提出要将学生付诸于法庭办理而鼓  
励参与其事的学生主动自首在他看来,“打伤人  
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即便章罪大恶极但  
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们仍有自由”,纵然学生是爱国  
的行为但也不能不管不顾地横行侵犯加暴行于他  
梁漱溟所忧虑之处在于学生有可能借着国民意  
思四个大字不接受法律的制裁践踏在法律之上所  
41]  
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大梁漱溟此言一出立刻引  
来众多反对之声他们从法律国家外交等多方面  
45]  
对学生打人的行为做出无罪的辩护五四后  
1920 年代初美国教育哲学家孟禄曾受邀到中  
群情激奋的舆论环境之中梁漱溟对于学生动武的  
质疑虽然有着理性主义色彩却是不合时宜的。  
两年后还是学生的孙伏园在晨报》“五四纪  
念专刊上撰文转述老辈议论,“五月四日是打人的  
日子有什么可以纪念呢?” 他也承认出手打人是  
国访问他在演讲中曾有一绝妙的比喻颇为传神他  
:“以前的中国如坐在椅上绝无颠蹶之虞现在  
的中国则如乘在自由车上偶一不慎危险立至盖  
椅是静的随便可保持其均衡自由车是动的非有  
发动的精神必不足以保持其均衡故现在教育上  
之问题即在如何造就此等活泼的人才以驾驭现在  
下策”,但是又说倘损伤了少数人能使大多数人  
46]  
得到利益”,这些小小缺点也就算不得什么不  
他还是因打人二字联想到中国的国民性问  
:“为什么中国人不留心光明正大的宣传运动却  
崇拜这出奇制胜的打人运动?”他觉得,“五四以前  
虽不能说是十分美满的宣传但总算有几种出版品,  
之动的前进的中国而保持其均衡也。” 办教育更  
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但时代在变人亦在动如何  
在此过程中寻找到新的平衡也并非易事曾积极参  
五四运动的罗家伦后来发表感言表示五四”  
运动实在成功太速徒然把学生的地位抬得很高,  
而各界希望于学生的也愈大”,但却是虚名过于实  
实在是最危险的事”,“因为社会把学生的地位  
抬得愈高所以对于学生的责难也由此愈甚因为对  
于学生的希望愈大所以弄到后来失望也就愈  
很有点像文化运动”,国人却未有直觉,“直到青年  
不得已拔出拳头来了遂大家顶礼膜拜说这是文化  
42]  
运动其实这已是武化运动了” 。 与此相对张维  
周则更加正面地肯定了武化的作用他认为五  
运动之所以可贵,“正在学生肯起来打人这一点  
”。 “五四是学生干政运动的开始特别是像在  
中国这样政治乱且社会沉闷的情况下这种热烈的  
干政运动是万不可少的学生认真拔出拳头实行  
与外力及民贼宣战不再像五四之前只是在理论  
上进行鼓吹对于实际的政治问题却未见影响所  
他表示五四运动的真价值就在不用笔头’,  
19]  
” 。 不幸的是,“五四 之后社会舆论对于学  
生界的看法确实也经历了这个由希望失望”  
的过程。  
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学生阶级的优势自  
五四运动起逐渐显示出来除了对新知识的掌握  
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学生”  
是一个处于随时变动中的社会阶层他们求知是为  
未来生活做准备一旦完成了一定要求的知识和技  
能的学习他们便会以毕业的方式结束他们的校  
园经历学生身份便也宣告结束而另一种社会角色  
则宣告开始郁达夫就曾注意到学生这种特殊的身  
43]  
而用拳头’;不是文化’,而是武化’”  
尚武是近代教育中颇为重要的思潮之一。  
清末学部厘定的教育宗旨即将尚武纳入民初蔡  
元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将军国民教育作为新教  
121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他表示:“学生为自身学业计为将来出路计不  
得不结合得特别的牢不得不反抗得分外的烈”,所  
他对学生赋予厚望认为上抗强权下领民众”  
一样也被看作职业之一种但其社会身份的  
获得是连带而又自然发生的专业程度显然远远低  
于律师医生。 “学生身份的获得虽然也需要经由  
一定的筛选如入学的资格考试),但从他们踏入校  
门算起即便是尚未接受任何训练亦被称作学  
”。 “五四后学生之所以被认为能够担负唤起民  
众的职责主要是因为他们被视为新知识的代表所  
以与传统的或读书人一样掌握新知识即代表  
着一种资格也预示着需要承担某些社会责任但  
问题也正在于此从学力的程度上来看传统的读书  
人或者至少是通过了一定级别的科考,“学生”  
身份实际上标识的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  
获得学生这个社会身份并不自动等于学生就已  
经有了指导民众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掌握知识完  
成学业的表征正是其学生身份结束之时也就  
是说从总体上看虽然学生想以学生身份作为各阶  
层的领袖但实际上他们承担起这一责任的能力尚  
有不足这种能力的不足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上,  
其作用于学生自治便有可能引起对自治观念理解上  
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学潮的激进化并为此后学生  
群体的党化埋下了伏笔。  
47]53-54  
是学生阶级的任务  
特殊身份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自以为是瞿世英  
菊农即对此提出过警告他表示因为有了五  
不过过于强调学生的  
运动联合各界的经验学生便以为各界人士”  
是可以号召的同时又因为成功太易便以为凡事  
成功都很容易于是,“大家都趾高气扬以为我学  
生本万能之上帝’,何事不可为何事不能为养成  
了娇惰的气习凡事孤行安得不失败”;而若等到  
失败之后再去求得各界的援助各界本来就难以与  
学生共同进退再加上失了社会的同情心自然不能  
不失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信用便也逐渐丧失能  
48]  
力也会减弱  
面对1920 年代教潮政潮迭起的现实学生们  
所选择的抗争方式因为与社会认知中学生基本形  
象相冲突一直是被诟病的在以学生为主角的学  
潮中带有反传统意味的对学校教师权威的挑战,  
学生往往有着更大的主动性成为主动发难的一方。  
从社会认知的层面来看,“学生律师或是医  
注释:  
比如,1904 福州十三所学堂除个别书院及普通小学堂外其余各学堂学生建起青年自治会每月聚会一次,“讲求民族  
主义自治精神”。 无锡竞志女学也曾设立自治会分演说练习运动练习唱歌练习三部 此外也有因校中学生颇有败  
坏名誉之事以至殊难管束”,进而提出设立自治会,“以保名誉”。 参见:《纪学生自治会》,《鹭江报》1904 年第83;《自  
治设会》,《女子世界》1905 年第卷第;《倡立学生自治会》,《直隶教育杂志》1907 年第11 ;《倡设学生自治会》,《教  
育杂志》1905 年第期等。  
讨论五四后学生群体变化的论著甚多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94 );罗志田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 年第);马  
建标学生与国家:“五四学生的集体认同及政治转向》(《近代史研究》2010 年第);杨天宏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  
》(《历史研究》2011 年第)。  
1920 年代是学潮及学生运动发生较为频繁的时期本文所谓的校园学潮主要从学潮发生原因进行区分专指校园之内因  
教育原因而引发的学潮并不涉及因政治原因引发的学潮。  
五四运动中各校出于联络的需要还相继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具体的组织情况是各校学生会分为两部分一为代表会,  
一为干事会由各班级学生投票选举代表及干事若干人组成制度近似议会和政府一司建议一司执行再由各校代表会  
干事会互选或推定出席总代表及总干事若干人组织学生联合会参见周予同过去了的五四”》,中学生社编史话与史  
》,上海开明书店1935 年版79 。  
上海大夏大学学生会长期以来都派代表列席校务会议比如在建校周年纪念会学校食堂的膳食等问题上校方也愿意听  
取学生会的意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自治是在重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参见:《学生会与校务议会联席会议纪事》,  
大夏周刊》1926 年第28 。  
据吕芳上先生对1919 年到1928 年间有记录的学潮及学运的统计教职员及学生方面在学潮中主要采用的手段为教职员罢  
(5 ),学生罢课(92 ),演讲游行请愿(46 ),停退散学(12 ),暴力(23 ),伤亡(9 ),校方则有28 次采取了召  
122  
娄岙菲ꢀ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  
军警入校的方式参见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24⁃25。  
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五四”、“新文化与此前的文学革命之间的异质性之所以有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的提法是用政  
治与文化互为因果的逻辑将两者勾连起来的而历史逻辑的转换却未必如此。 “五四之后各方舆论就曾对五四究竟是  
文化运动还是武化运动有过争执参见袁一丹《“另起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 年第3  
。  
参见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的问题》,陆才甫学生无罪》,均见每周评论》1919 月  
18 日第2、3 。  
参考文献:  
1]陈宝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告[M] / / 蔡振生刘立德陈宝泉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蒋梦麟西潮·新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可可十年前学生生活之回顾[J].学生杂志,1928,(12):1⁃13.  
4]张莆沺学生自治之研究[J].玉田季刊,1924,(4):40⁃63.  
5]梁治华.“学生自治之讨论[J].清华周刊,1920,(185):14⁃19.  
6]蒋梦麟学生自治———在北京高等师范演说[J].新教育,1919,(2):118⁃121.  
7]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J].新教育,1919,(2):193⁃201.  
8]胡适对于学生界今后的希望[J].学生杂志,1921,(10):6⁃10.  
9]姜琦学生自治的性质及其促进的条件[J].新教育,1920,(2):195⁃204.  
10]徐绍烈学生对于学生自治应有的觉悟[J].学生杂志,1922,(10):59⁃64.  
11]宓汝卓上海浦东中学学生生活概况[J].学生杂志,1922,(7):50⁃52.  
12]黄炎培.“学生自治号发行的旨趣[J].教育与职业,1919,(16):1⁃2.  
13]曹念美从十年来学生活动里所见的学校罪过[J].学生杂志,1923,(1):1⁃8.  
14]仙女生改进学生自治的商榷[J].学生杂志,1925,(1):18⁃19.  
15]恽代英关于学生修养学生自治及中等学校改英文为选修科目[J].申报·教育与人生,1923,(10):7.  
16]捷庵学生自治的真意义[J].学生杂志,1927,(7):51⁃53.  
17]周予同过去了的五四”[M] / / 中学生社史话与史眼上海开明书店,1935.  
18]舒新城一个改革中学学生自治的具体方案[M] / /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9]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J].新教育,1920,(5):600⁃614.  
20]行知自治与被治[J].清华周刊,1921,(223):4⁃8.  
21]李迪俊敬告自治后的清华学生[J].清华周刊,1921,(223):8⁃10.  
22]朱仲琴中国教育实际问题数则[J].新教育,1920,(1):113⁃116.  
23]涵冰师道[J].教育杂志,1924,(4):3⁃5.  
24]常道直民国十一年度学校风潮之具体的研究[J].教育杂志,1923,(4):1⁃20.  
25]既澄学潮[J].教育杂志,1922,(1):3⁃4.  
26]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7]杨中明民国十一年之学潮[J].新教育,1923,(2):295⁃312.  
28]任鸿隽陈衡哲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建议[J].现代评论,1925,(39):10⁃13.  
29]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0]向仁富1921 年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J].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7⁃104.  
31]郭秉文民国十一年的高等教育[J].新教育,1923,(2):259⁃261.  
32]杨天宏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运[J].历史研究,2011,(4):88⁃105.  
33]邵力子学潮杂感)[M] / / 傅学文邵力子文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34]侯绍裘学潮平议[N].民国日报,1922⁃12⁃7(觉悟):7.  
35]研因整顿学风[J].教育杂志,1923,(3):教育评坛1⁃2.  
36]陈宗芳学校与风潮[N].民国日报,1921⁃12⁃06(觉悟).  
37]娄岙菲蔡元培1923 年辞职原因新探[J].教育学报,2008,(6).  
123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38]种因学生底新纪元[J].学生杂志,1920,(1):1⁃4.  
39]老舍赵子曰[M] / / 老舍老舍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0]周作人学校的纲常[M] / / 陈子善张铁荣周作人集外文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41]梁漱溟论学生事件[N].每周评论,1919⁃05⁃18(1).  
42]伏庐.“五四纪念日的些许感想[N].晨报,1921⁃05⁃04(6).  
43]张维周我主张学生要干预政治[N].晨报,1922⁃05⁃04(4).  
44]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5]娄岙菲允文允武:1920 年代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变化———以女师大风潮为例[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6]孟禄学生运动之意义[J].学生杂志,1921,(11):6⁃10.  
47]郁达夫学生运动在中国[M] / / 吴秀明郁达夫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8]瞿世英学生运动之失败及将来应取之方针[J].学生杂志,1922,(6):5⁃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utonomy and  
Student Strikes after the Mayth Movement  
LOU Ao⁃fei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students’ councils were founded in most universities be⁃  
cause of the advocating of students’ autonom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conformity of the function and  
ways of 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universities, students’ autonomy actually soon led to student strikes.  
The abuse of power intensified the confliction. The students expressed their dissatisfaction even through  
violence, which reflected the anti⁃tradition tenden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was the important trend of the radicalization.  
Key words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students’ autonomy; student strikes  
责任编辑罗银科]  
12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