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方面的令文、奏疏却大量收录。如在《魏书·陈思王植
人作品,不同于《史记》、《汉书》在文人传记中大量收录
作品的做法。
清人李慈铭评价陈寿《三国志》:“承祚固称良史,
传》中,陈寿不吝笔墨,收录了曹植《献诗》、《求自试
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等长篇诗文。收录这
些诗文是因史事需要,非有意收录,均体现了陈寿对切
世大事的史事著录原则。
然其意务简洁,故裁制有余,文采不足。当时人物,不
减秦汉之际,乃子长作《史记》,声色百倍,承祚此书,暗
[13]917
其三,文质辨洽与行文简净的笔法。
然无华,范蔚宗《后汉书》较为胜矣。”
李慈铭认为
《三国志》较少引用或收录私人诗作和歌谣,引用
《三国志》虽体例严谨,简洁质朴,但却缺乏文采,暗淡
《诗经》也大多是史传中的人物引用,对诗义亦不多加
无光。据《华阳国志》记载,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
[14]480
阐释,这与陈寿行文简净的笔法有关。
艳”
,这与《三国志》简洁质朴的文风相矛盾。可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称:“唯陈寿《三志》,文质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有意采用行文简净的笔法,这
也是《三国志》较少收录私人诗作和歌谣以及多引《诗》
以证事、不释诗义的原因之一。
[1]285
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晋书·陈寿
传》说陈寿《三国志》“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
[
10]2138
之”
。“文质辨洽”体现了陈寿刻意求实,务使形
综上所述,受诗教传统和史书引诗传统以及陈寿
“切世大事”的史事著录原则和行文简净笔法的影响,
《三国志》引诗较之以前的史书,既有共同点,又有其独
特性,这就使得《三国志》在引诗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首先,《三国志》引诗以《诗经》为主,所引《诗经》,又以
《风》、《雅》为主,引诗为据,继承了《诗经》的“诗教”传
统,体现了《诗经》的社会作用。其次,《三国志》“切世
大事”的史事著录原则,文质辨洽、行文简净的笔法,为
后世史家提供了垂范,具有积极的影响。
式与内容、文采与史实均匀配合的著录笔法,不尚奇爱
博,不以文害质,形成了《三国志》严谨质朴的文风。晁
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称《三国志》“实高简有
[
11]181
。陈寅恪称“陈承祚著《三国志》,下笔严
。《三国志》行文简净,首先体现在行文少有修
法”
[12]176
谨”
饰渲染的语言,即使是文末的“评”,基本上只简要论述
人物的功过得失、立传缘由等,篇幅不过200余字,点
到为止,不同于《史记》、《汉书》洋洋洒洒,逞显才华。
其次,《三国志》为文人立传仍以记述历史为主,不录文
注释:
①
《晋书》、《宋书》等均载有这类童谣。《晋书》卷二八《五行中》云:“吴孙亮初,童谣曰;‘吁汝恪,何若若,芦苇单衣篾钩络,于何
相求常子阁。’‘常子阁’者,反语石子堈也。钩络,钩带也。及诸葛恪死,果以苇席裹身,篾束其要,投之石子堈。后听恪故吏
收敛,求之此堈云。”(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2页)
参考文献:
1]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毛诗正义[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曾小梦.先秦典籍引《诗》考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5]礼记正义[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6]论语注疏[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9]方韬.《三国志》“轻诗赋重子论”考论[J].中国文化研究,2013,(冬之卷).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晁公武,张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陈寅恪.寒柳堂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3]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已集:第2册[M].扬州:广陵书社,2004.
14]常璩,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修订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唐普]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