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然ꢁ刘学智ꢁ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现状与进路
书,能成为教科书的主人①。在教师教材素养的构成要素方面,吴亮奎提出教师教材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
材观、教材处理能力和教材编辑能力三方面内容。其中,教材观处于核心地位,教材处理能力和教材编辑能
力是教材素养的能力表现②。二是对教师教材观的研究。此类研究较多,且多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
材观的取向、类型、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钟启泉认为,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
当是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③。陈柏华从教材目标观、内容观、教学观三个
维度对教师持有怎样的教材观进行了实然分析④。在此基础上,陈柏华、高凌飚又以教材内容、结构、功能和
教学为分析维度,得出了圣经式、经验自然主义、科学取向、结构主义、范例式、人本取向以及建构主义共七种
典型的教材观⑤。三是教师对教材的使用研究。此类研究也较多,既有包含内涵、要素、结构等方面的理论
研究,也有基于学科、学段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材二次开发、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与创造、教师的
教材加工能力等。例如,俞红珍认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是价值中立的,他们基于自己的课程理论、实
践知识、教学情景等对外部的教学材料进行“二次开发”。这是一个接受、理解、选择、批判和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赋予课程和教材新的意义⑥。针对教材加工能力,张莉、芦咏莉提出要以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
践性知识为前提,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的体悟而逐步形成,同时也受教师的教
学动机、教学效能感、工作投入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⑦。陈野、陆建隆通过问卷调查对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
材“二次开发”的具体状况、依据与措施开展了实证研究⑧。
可见,近年来学者们对教师的教材观、教材使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
果。然而,对教师教材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教师教材素养这一概念早已被提出,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仍有待拓展,如教师教材素养的意蕴、要素、结构等,且此前研究多为学理研究,缺乏实证调查,如教师教材素
养的具体状况、制约因素等。基于此,本研究对教师教材素养进行了深度剖析,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教师教
材素养分析框架,并开展了对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的实证研究。研究中提出的教师教材素养是指,教师应持
有的正确认知教材的观念以及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材观、教材知识和教材能力三个维
度。之所以划分为观念、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是以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为依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将教师
专业素养划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⑨。许多学者也十分赞同这样的三分法,例如,杨天平、申屠
江平提出教师专业素养可划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ꢄꢅꢆ,马宁、余胜泉认为信息时
代的教师应具备情意与规范、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素养ꢄꢅꢇ。由于教师教材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
分支,因此在维度划分上应依据教师专业素养的划分方式,划分为观念、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但基于教材视
角,这三个维度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咨询专家后,将这三个维度具体定义为:教师的教材观,是指教师对
教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教师的教材知识,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构成要素、教材类型以及教材编排方式等教材
本体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教材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由于义务
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影响ꢄꢅꢈ,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
的教师中展开,本文中的中小学教师也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围绕教师的教材观、教材知识和教材能
力三个维度,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中小学教师的教材素养现状如何? 制约教师教材素养提升的主要原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毕华林《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1卷第1期,第90页。
吴亮奎《我国教师的教材素养及其面临的时代要求》,《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年第4期,第60页。
钟启泉《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6B期,第6页。
陈柏华《教师教材观的三种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第74页。
陈柏华、高凌飚《教材观研究:类型、特点及前瞻》,《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6期,第63ꢉ69页。
俞红珍《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师角色期待》,《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第84页。
张莉、芦咏莉《论教师的教材加工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63页。
陈野、陆建隆《高中物理教师对新课标教材实施“二次开发”的调查及思考》,《物理教师》2013年第1期,第18ꢉ22页。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ꢄꢅꢆ杨天平、申屠江平《教师专业发展概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ꢄꢅꢇ马宁、余胜泉《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5期,第1页。
ꢄꢅꢈ蒋亦华、何杰、唐玉辉《区域视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页。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