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绍①,再有张庆有尊李安宅及其夫人于式玉为中国藏学先辈②,紧接着有李绍明对《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的最
先评述③,此后有张亚辉、郭广辉、王川等学人先后对李安宅的文本著述进行的细读和阐释④。除文本研究之外,
王川、黄茂、汪洪亮还整理研究了李安宅档案中的自传⑤。汪洪亮更是长期专注于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
研究⑥,率先发掘了李安宅的边疆思想⑦,指出其“实地研究”的特点,揭示了李安宅的边疆建设思想与他的学科背
景、边疆研究经历及抗战建国的时代背景的内在相关性,可谓是研究李安宅学术思想着力最深的学者。此外,对
李安宅教育思想的研究亦出现可喜的成果,如凌兴珍所提炼的“人本·创化·适应”论⑧,对李安宅经由边疆教育
开展边疆建设进行了探究。
不过,正如陈波通过对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及康藏研究中相关论述的考察,揭示了李安宅在“华西坝”期间
主要的人类学思想⑨一样,学界大多具有极强的学科意识。其好处在于,学科知识在既有的学术规范下能够在学
科共同体中快速流通;但局限也是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科性,不仅难以理解综合性较强的李安宅边疆思想,而且极
易排斥其他学科视角并跌入内卷的桎梏,对社会事实解释乏力,而应用研究的信度也相应弱化。纵观李安宅的著
述以及对其著述的研究可知,一方面,李安宅的思想尤其是其边疆思想已经在多个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目前学界对李安宅边疆思想的研究尚有拓展的空间,尚需其他学科学者的加入。如马大正、杨明洪等学者所倡导
的“边疆学”ꢄꢅꢆ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于传统单一学科框架的综合视野;孙勇更指出,学术界对李安宅提出的
“边疆性”与消解“边疆性”的命题讨论不足,“所谓‘边疆性’的命题,绝不是仅用社会学或人类学抑或是宗教学等
单一学科知识就能提出来的”ꢅꢄꢇ,边疆研究应有一种诸如“边疆学”为统摄的跨学科视野。这说明学界已意识到采
取一种新的综合的视角来重新思考李安宅边疆观念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安边固边工作持续加强,但边疆交通受阻和经济滞后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在风起云涌的地缘政治
争端不断发生、快速交通和通信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形势下,边疆建设面临着重重挑战。这种情况使李安宅学
术思想中“边疆性”与“消除边疆性”命题研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要求我们不仅要置身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
从其主位的视角把握他的“边疆”观念,而且要“置身事外”,以客位的视角考察他的边疆研究和边疆建设行动。同
时,我们应当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引,尽量避免单一学科意识带来的局限。人类学、社会学界多探讨李安宅边疆
思想的“人”的一面,即从民族、语言、宗教、社会结构等层面研究边疆,而对“地”的一面则有所忽视,极有可能造成
某种“脱域式”的讨论;与之相对,交通工程师和地质勘探者等科技界人士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看见“地”而
看不见“人”,因而两条路径均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尝试回归李安宅的文本、实践与关怀,并借助“人地关系”的概
念,对李安宅的边疆学术和边疆建设实践进行综合性的探究,以期为新时代的边疆建设带来些许启示。
①
②
③
④
邓锐龄《介绍李安宅著<拉卜楞寺>》,《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第62ꢈ63页。
张庆有《记中国藏学先辈———李安宅、于式玉教授在拉卜楞的岁月》,《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第140ꢈ143页。
李绍明《评李安宅遗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中国藏学》1990年第1期,第82ꢈ87页。
张亚辉《安多社会的知识性格———读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第123ꢈ128页;郭广辉《“实地研
究”与“历史”的协奏———对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的再认识》,《民族学刊》2015年第2期,第50ꢈ64页;王川《李安宅先生翻译本
<五智喇嘛弥伴传奇>解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36ꢈ140页。
⑤
王川《一个人类学家对于自己研究史的讲述———以李安宅先生1961年5月15日<自传>为中心(上)》,《中国藏学》2015年第2期,第5ꢈ15
页;黄茂《一个人类学家对于自己研究史的讲述———以李安宅先生1961年5月15日<自传>为中心(下)》,《中国藏学》2016年第1期,第81
ꢈ88页;汪洪亮《李安宅的学术成长与政治纠结———两个版本自传比较阅读札记》,《民族学刊》2016年第1期,第8ꢈ19页。
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第154ꢈ160页。
汪洪亮《李安宅边疆思想要略》,《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第4期,第102ꢈ107页。
⑥
⑦
⑧
凌兴珍《“人本·创化·适应”:李安宅教育思想及其在边疆教育中的应用———一个社会学/人类学家对中国汉藏教育文化问题的探寻与应
对》,《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19ꢈ141页。另外,学人苏杰亦指出,李安宅对教育原理的认识主要体现为“以
‘适应’为核心的教育本质观,以‘创化’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形式及兼善个体与社会的教育功能观”,并且他关于教育的思想主张都是在广泛
性、开拓性和实践性的边疆教育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参见:苏杰《试论李安宅的教育思想》,《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第87ꢈ89页。
陈波《“坝上”的人类学:李安宅的区域与边疆文化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6ꢈ40页。
⑨
ꢄꢅꢆ马大正《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ꢈ13页;杨明洪《关于“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几个基本问
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68ꢈ74页。
ꢄꢅꢇ孙勇、王春焕《中国边疆研究中的“边疆性”问题探讨———以李安宅的边疆性概念解析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2期,第54页。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