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①《采菱》《涉江》《扬荷》《激楚》等楚地歌乐,与郑卫淫声等新乐潜合默契,较周代雅乐迥
异。胡文英《屈骚指掌·凡例》云“屈骚之音,楚音也”②,楚音尚悲,以清激(急)凄怨称闻,又与雅乐“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中和声乐相悖。王逸注楚曲《劳商》“劳,绞也。以楚声绞商音,为之清激也”③,扬雄《方言》释“茕、
激,清也。……清、蹑,急也”④。又,《宋书·乐志》谓清商曲调:“务在噍危,不顾律纪,流宕无涯,未知所极,排斥
典正,崇长烦淫。”⑤其楚乐与清商乐的渊系甚密⑥,也可证楚乐的糅合肌质。而在这种肌质中,既有乐曲杂错,
也有乐教思想的渐滋暗长。
二是楚地“因情制礼”的礼乐思想。品读楚化了的战国楚简《性自命出》⑦,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地的礼
乐观念,与周礼尊奉“以礼节情”的象德论异趣,彰显了楚乐中崇尚“因情制礼”的至情论:“礼作于情。或兴之
也,当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后之舍则义道也”,“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
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⑧。第论楚化之义,略有三端:一者出于对教化之“性”的反正以及对天赋之性
的呵护,所言“道”“情”“性”关系亦与儒家思想不侔:“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⑨;一者出于对
声、乐作用人心之力量的速效认知:“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ꢅꢆꢇ;一者“至乐必
悲,皆至其情”的尚悲观念实乃出自楚音声悲的文化土壤,陆长庚将楚人善怨归于天性,《重锓楚辞序》谓:“大夫
之《离骚》,自怨生也。喟然惨怛,怨而不怒。嗟嗟,楚人之善怨,其天性哉!”ꢅꢆꢈ可以说,“因情制礼”的表述彻底颠
覆了“以礼节情”的政教逻辑基础。由此来看《汉书·艺文志》言屈赋所由作,知其兴于“聘问礼废”之际,然仍具
“古诗之义”,则可于中窥探楚地乐论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复杂渊系。
楚辞就其乐属,虽不能一一确指乐章之名,但因赋文卒篇往往系之以歌,如“乱曰”“重曰”“少歌曰”“倡曰”
之类,可于“词未申发其意为‘倡’;独倡无和,总篇终为‘乱’”ꢅꢉꢆ,故被定为“古乐章之流”ꢆꢅꢊ。先秦楚歌如《沧浪
歌》《越人歌》与《九歌》等皆合乐可歌;《离骚》《九章》《天问》等在楚地民歌基础上扩衍发展,亦有“离骚”与“劳
商”旁纽通转,两者乃异名一物,为楚曲说ꢅꢆꢋ;有《九章》亦为武功之乐名说ꢆꢅꢌ。纵或不再配以管弦,至少仍是讲求
节奏乐律的徒歌韵语。就其内容,则莫不以情实为本而悲怨哀思系之,如陆时雍以句例论楚骚“三情”之旨: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此情语也;‘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此情境也;‘捐余玦兮江中,遗
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此情事也。”ꢆꢅꢍ楚骚反复陈情,其情实ꢆꢅꢎ,故“字字性灵,言言心极”ꢅꢆ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9ꢄ211页。
胡文英《屈骚指掌》,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第221页。
钱绎撰集,李发瞬、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19ꢄ420页。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3页。
按:《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唐书·乐志》将楚调及其由此变化而来的侧调,与平调、清调、瑟调“总谓之相和调”,卷四十四又引《魏书·乐志》
而谓“《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见: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6、638
页。
⑦
⑧
⑨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ꢄ181页。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181页。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
ꢅꢆꢇ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
ꢅꢆꢈ崔富章编著《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ꢅꢆꢉ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
ꢅꢆꢊ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第469页。
ꢅꢆꢋ游国恩《楚辞概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24页。
ꢅꢆꢌ周拱辰《离骚拾细》,《丛书集成》(三编)第35册,第738页。按:刘永济《屈赋通笺》亦承其说。
ꢅꢆꢍ陆时雍《楚辞疏》,《续修四库全书》第13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ꢅꢆꢎ唐枢《叙》曰:“言者心之声也,言之发而可歌者,则谓之辞。屈子心乎公室,以忠见废,其抑郁无聊、怨慕不平之意无所于泄,而假辞焉发之,犹
之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盖有出于情实。”见:朱熹撰、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ꢄ306
页。
ꢅꢆꢏ黄姬水《楚辞协韵叙》,屠本畯《楚骚协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72页。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