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现旅游减贫实践。1995年学术界出现第一篇旅游扶贫论文,介绍民族地区旅游
缓解贫困的意义①。“相对贫困”是贫困人口在行业、区域等比较中形成的贫困事实,也是贫困人口对贫困的
主观感知②。把“旅游减贫”置于“相对贫困”语境,有主观与客观意义。旅游减缓“主观相对贫困”是指贫困
人口通过参与旅游发展增加获得感、幸福感,缓解贫困人口对相对贫困的主观感知;旅游减缓“客观相对贫
困”是指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旅游发展实现经济收入达到相对贫困线以上。
2
据此,本文把“旅游减贫”界定为贫困主体通过参与旅游发展,缓解或者消除相对贫困。旅游减贫的重点
对象是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目标是通过旅游发
展缓解或解除相对贫困,研究内容上重视对主体能力建设,参与路径、政策保障等问题的研究③。较之传统
旅游减贫研究,在重点上有差异性,但在体系上有承接性。
(二)耦合基础
1
.资源依赖的内在统一
旅游减贫与乡村文化振兴都高度依赖乡村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环境,尤其是乡村优秀文化,既是旅
游减贫的依赖资源,也是影响乡村秩序与居民行为的非正式规范。一方面,乡村优秀文化扎根历史传统、辐
射社会生活,发挥着文化软实力对居民思维、行为方式的影响,塑造乡村价值规范和社会秩序,是维系乡村社
会关系的精神纽带,承担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功能。同时,乡村优秀文化起到价值引导作用,承担文化治理功
能,构建乡村社会振兴优秀文化的社会凝聚与社会认同。另一方面,贫困的产生和形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
联。优秀文化涵养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④,而旅游减贫有增加居民内生动力的优越性,乡村优秀文化与旅游
减贫都是孕育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土壤。同时,可持续性的旅游减贫活动也对文化资源有着依赖性。提取
差异性的文化符号,开发出独特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成为乡村社会和居民参与旅游减贫过程的核心竞争力。
2
.发展着力点的内在统一
旅游减贫与乡村文化振兴均起步于自下而上的自主实践探索,兴起于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推动,这让两
者的耦合在社会经济发展着力点有内在统一的基础。一方面,乡村旅游源于乡村居民自发行为,与之随行的
是缓解减贫效应;2009年旅游减贫作为扶贫方式首次写进政府扶贫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011ꢄ2020年)》中⑤;振兴乡村文化在公共政策中首次出现于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
2
专章论述⑥。另一方面,旅游减贫作为“富民工程”与“民生工程”,瞄准增加乡村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村
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多而优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城乡文化共享。在乡村振兴战略
中,只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才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留得住乡村居
民、吸引得来城市居民。旅游减贫与乡村文化振兴着力,共同承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
3
.依托路径的内在统一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是独立产业,但是通过产业融合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减贫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发
展。一方面,旅游减贫是通过贫困人口与地区参与旅游产业缓解贫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⑦。在乡村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
过程中,文化赋予旅游灵魂,创造旅游减贫消费空间;旅游成为传播现代文明载体,实现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渠
道。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产业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ꢄ2022年)》指出,要“促进传统工艺
①
王芳礼、王云星《略论布依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问题》,《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第88ꢄ
9
2页。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邢成举、李小云《相对贫困与新时代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改革》2019年第12期,第17页。
李如友、郭鲁芳《旅游减贫效应之辩———一个文献综述》,《旅游学刊》2017年第6期,第28ꢄ37页。
文化《文化建设激发民族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基于西北民族社区治理的实践探讨》,《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第130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ꢄ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1年第35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5号,第8ꢄ9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
第6号,第8页。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