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馨ꢁ秦燕ꢁ黎红友ꢁ跨界与融合: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
网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全新的媒介传播手段和信息交互方式消解了文化育人内容呈现的“完整性”,传
统冗长的、线性的、完整的内容呈现不再切合互联网的内容呈现逻辑,网络文化育人转向一种符合互联网受
众接收习惯的“碎片化”的内容呈现。这种“碎片化”并不意味着育人的内容是割裂的、分散的,而是将小故
事、小主题、小知识通过周期性循环的排列组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意义链条,以符合互联网传播思维和受众
网络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流行的文化现象,其媒介特征“短”而“小”,恰好
契合了网络文化育人内容呈现的“碎片化”。短视频呈现简短化、片段化的内容,基于视频的文本编码和意义
的有序整合,可成为公共教育的承载平台,因而可作为网络文化育人的全新媒介。
(二)网络文化育人媒介表达由“可读性”转向“可视化”
网络文化育人的媒介表达历经了由“文字”到“文字+图片”,再到短视频时代初步尝试“视频+图片+文
字”的发展过程。文化育人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传授的重任,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体,课堂式
知识讲授和书本学习的教育模式使文字成为文化育人的主要表达方式。网络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承载体,
不论是静态网页时期的“文字”表达,还是社交网络时期的“文字+图片”表达,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网络文化
育人集中地以“可读性”作为媒介表达的主要方式。短视频时代,视觉图像呈现出强烈的沉浸感、卷入度、体
验性与故事化,成为互联网中最具记忆点和渗透力的符号,传统“可读性”的媒介表达渐渐不能适应受众日益
发展的媒介使用诉求,网络文化育人势必跳出固有的表达方式,对接短视频“可视化”的媒介表达,以实现知
识的深度传递和育人的有效传达。
(三)网络文化育人叙事方式由“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视角”
文化育人的主题崇高、表达严肃、意义重大,往往采用讲究主题性、连贯性和目的性的“宏大叙事”。移动
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信息呈现出碎片化与可视化,传播讲求即时性与共享性,传统“宏
大叙事”的叙事方式与互联网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割裂了,网络文化育人需要与时俱进,契合互联网信息
的生产与传播规律,把“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微观视角”,讲好故事、传播声音,生产符合互联网基因的、
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短视频丰富的视觉符号、多元的表现方式、简短的媒介特征为网络文化育人提供
了宽广的叙事空间,通过视觉符号营造场景化的叙述环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信息的显现,通过“短”而
“
小”的特性加强受众的媒介记忆,以一种“微观视角”但又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叙事方式进行主题传达,以达
成育人的效果。
二ꢁ短视频: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阵地
文化育人作为国家教育之根,是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承担
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伴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新月异,高校也面临着网络谣言滋生、网络热点激增、舆论事件频发等困
境,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文化育人也成为了高校育人的重点方向。如何适应时代的
需求,在育人形式“变”与育人内核“不变”中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方式和方法、践行文化育人的方针和任务,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可以依托作为流行文化现象的短视频拓宽育人渠
道、创新表达路径,以大学生喜爱和接受的方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以更好地承担高校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
(一)空间延展:短视频拓宽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渠道
2014年被称为“中国移动短视频元年”,自2016年起,秒拍、美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纷纷出现,短
视频迅速占领了文化、社交、电商、旅游等领域,涉及行业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卷入范围之深可谓前所未有,
可以称之为21世纪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运动①。随着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政府、企业和媒体等机
构纷纷将视角转向短视频,将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传播媒介,进行政务服务、企业宣传和媒体公关等
相关工作。例如政务部门入驻短视频平台,打造“爆款”政务短视频;企业利用短视频内容植入,以实现内容
变现;短视频作为党媒信息平台,开启两会等重大新闻报道。可以看出,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传
播媒介,承担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纵观高校,以抖音为例,2018年起国内多所高校入驻抖音短视频平
①
郑宜庸《移动短视频的影像表征和文化革新意义》,《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29ꢄ33页。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