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溪ꢄ庞玉鸽ꢄ多元协同:课后服务工作承担主体的实践反思
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为课后服务配足配齐教师。聘任的校外专业人员主要指退
休教师和校外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员,这类人员以承担兴趣拓展活动类的课后服务为主,建议地方政策出台引
入社会教育资源(机构)进入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细则,确保这类课后服务遵循人员资质有审核、内容形
式有监管、合理收费不盈利等原则有序开展。志愿者群体以公益性场馆工作人员、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为
主,由学校统筹安排承担课后服务任务,鼓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与公益性场馆以及高等学校合作,遵循互惠
互利、公益性、教育性等原则按需开展。
第三,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确保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人员合理取酬。教育部门应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
需求,设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畅通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高质量的社会资源进校开展课后发展
服务的渠道,减轻校内人员开展课后服务的压力。地方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
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财政支持、家长适当缴费、吸引社会捐款的
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体系,明确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有关部门在核定
绩效工资总量时,应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
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
同时要赋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政策不可能精确覆盖每一角落,而学校又不敢轻易踏入政策的留白地,
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如灵活安排课后服务时间以及课后服务人员,并向其投入充足的课后服务资源,有
利于提高学校提供高质量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
(二)学校:承担课后看护服务并积极组织课后发展服务
从学校的基本运作和职能角度来看,学校具有个体发展功能,学校应提供必要救助以发展、培养学生兴
趣,丰富可能角色选择①。发挥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不仅意味着学校作为服务主体承担课后看护服务,还
要作为组织主体引入高质量的校外资源进行课后发展服务。
第一,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课后服务管理部门。课后服务正成为中小学常态化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应设
立一个课后服务部来全面协调课后服务的工作目标、服务内容和形式、人员调配与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工
作。
第二,学校要将课后看护服务作为本校教师工作重心。课后看护服务主要以作业辅导、答疑解惑、自主
阅读等活动为主,并适当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分层辅导。这种课后服务对专业化教师依赖较大,对学生的
课堂学习影响也比较大,学校应鼓励学科专任教师积极承担这种类型的课后服务,真正发挥出课后服务有效
对接课堂教学的功能,同时防止将课后看护服务简化为集体的变相补课活动。
第三,学校要做好课后服务的组织工作,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应积极开拓校外资源,为学生引进
丰富的课后发展服务。学校作为需求主体要及时调查和分析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以及家长的教育期待,对
照校内现有的供给资源,明确引入怎样的校外机构进校服务,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多元服务需求。
第四,学校要对课后服务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监管。尤其是对学校引入的校外资源,要及时做好对其人
员、课程或活动的评价,以确保校外资源参与课后发展服务的丰富性与教育性。
第五,学校要遵循课后服务人道化方法,切实保障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自主选择权,对于教师是否参与
课后服务,应充分尊重其选择意愿,同时要落实参与课后服务补贴政策,保障教师获得合法额外劳动的报酬
补偿权益②。并且,学校可以鼓励参与课后服务教师选择贴合自己专业或兴趣的活动或课程,让课后服务不
仅成为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的土壤,也帮助教师发展其专长,缓解其职业倦怠,激发其课后服务的内生动
力。
(三)社会机构:配合学校开展课后发展服务
社会机构主要包括社会公共机构(如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与校外培训机
构。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课后托管实践来看,学校以及社会公益性机构是课后托管的主阵地。在我国,社会
①
②
马健生、邹维《论学校及其功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第27页。
代薇、谢静、崔晓楠《赋权与增能: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减负增效”路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3期,第38页。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