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所对应的不同社会特征。就当代社会文化而言,既有积
极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内容。人类文化接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断剔除潜在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落后成分,并
对尚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改造。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于继承与创新的有效结合,使其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继承使传统文化从过去走到现在,创新使
传统文化从现在走向未来,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灵魂,是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华传统文化
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能够与世界文化互学互鉴,这也为“两创”提供了可行性,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得以
从多样文化的共通性、差异性中进行甄别和考量。
三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辟“两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①在全面系统深入
学习、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深学细悟,掌握报告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用以
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新时代文化新形态,打造五类文化活动的新平台作好自己的事情,
并改善文化交流环境,推动世界文明对话,成为应对“三变”、推动“两创”的重要路径。
(一)通过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两创”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性诠释,即需要做好梳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阐释的研究性工作。对待
中华传统文化,要珍视历史遗留,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中仔
细辨别精华与糟粕,结合时代要求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中华传统文
化进行合理阐释,通过通识性教育和宣传普及,系统、全面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发展历程、精神内核等,
使人民群众客观认识、对待传统文化,逐步改变固有文化思维。这里的阐释不是照搬照抄、原封不动地灌输,也
不是随随便便、借题发挥地解读,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指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提
高阐释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历史性诠释是理论前提,批判性继承是实践要求,挖掘蕴藏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从内容
和形式切入,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不断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契合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
有效的整体变革,优化传统文化要素,使其具备穿越时空、服务现实的能力,从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加快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时代文化的新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或简单继承,而是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满足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新诉求为目标,又把科学性和价值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起来,建立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文
化”。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两创”,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
调”②。一是坚持活态传承,在融入时代发展中激发新的文化生机③。具体可以通过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融合科
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如2017年以来,四川省已经推出两批合计20位四川历史名人,通过川剧《落下闳》、话
剧《苏东坡》、川剧《诗酒太白》、歌剧《杨升庵》、交响乐组曲《少陵草堂》等文学艺术的活化表达等途径,创新性地
表达巴蜀历史名人的故事,“复活”了巴蜀名人的当代价值,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化精神、赓续天
府文脉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二是通过政府调节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释放文化活力。
依托乡村振兴、城镇化等系列战略举措,统筹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巴蜀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内生活力,探
索建立地域文化互动机制,构建各地传统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转变文化管理方式,突出管理创新、人才
队伍建设等。要落实好人才交流工作,加强国际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国际舞台上增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
权。四是转变文化生活方式,激发文化消费需求。利用文化休闲设施及新型文创产品,刺激大众消费需求,为
文化经济的持续增长释放动力。2022年春晚,《金面》将古蜀神秘风华与当代的时空穿越联通,通过虚实相接的
舞台科技同频共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惊艳四方,不仅让三星堆文物成为了“团宠”,更成功激起了观众特别
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五是转变文化表达方式,持续加强文化输出力度。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
ꢀ
①
②
③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0页。
姜喜任《论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三个方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第140页。
甘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党建》2017年第3期,第9页。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