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ꢄ余正勇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非正义与经济边缘化———基于四川阿坝色尔古藏寨案例
1
66张
,基本满足平时游客来色尔古游览的需要”(No.02);“那几年游客多,导游不够,我们专门从阿师(阿坝师
范学院)长期聘请五六个学生导游才勉强维持”(No.05)。同时,在实现旅游中心化的过程中,还带动了村寨传
统产业的发展,“果树种植借助旅游发展带动地区居民人均增收5000-6000元”(No.10),并促进了村寨文化风
貌的保护。旅游消解了边缘,从经济到社会、文化多个层面弥合了核心与边缘区域的差距①。
三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实践与空间非正义
(一)色尔古藏寨旅游空间生产实践
色尔古藏寨旅游空间生产首先着力于对藏寨物质空间的改造实践。在政府的主导下,藏寨重点围绕基础
设施的硬件改造、空间区划、房屋建筑修整、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性项目展开旅游空间实践②。为恢复和强化藏
寨建筑的古朴风貌,2010年地方政府投入两千多万元进行藏寨风貌改造,遵循“修旧如旧,保护传统”的原则,采
用原木对房屋门窗进行改造,修复传统古寨碉楼,增强古寨特色韵味,并新修了4个锅庄广场。
色尔古藏寨旅游空间实践中,在资本与权力的作用下,主要基于景观符号系统进行空间表征建构。首先基
ꢀ
于“古老”、“神秘”等主题设定藏寨的旅游空间构想,以“神秘古堡”等定位旅游形象。在藏寨中心区域打造民族
文化景观墙,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习俗和景观标识,借助景观意向的实体化和创新设计,再现民族历史景观与传
说场景,力求将藏寨的地方性文化在有限的景观墙面和雕塑中展示给游客,塑造供游客观看、阅读和冥想的文
化空间。“锅庄广场和道路旁猪下颚骨雕塑源自原物的模型再现,将花盆做成鸡蛋壳样式,同时在政策和资金
上鼓励和引导居民开设藏家乐和住宿参与旅游功能空间生产”(No.21)。为突显地方文化特色,在村寨入口、入
寨长廊及墙面等处有意放大和展示经编排的藏族同胞图腾崇拜元素,色彩鲜艳大胆;并组建专门的锅庄舞蹈
团,在锅庄广场进行展演。
在空间表征和游客体验的互动响应下,色尔古藏寨的地方性叙事得到强化,各种宣传资料、媒体、导游讲解
以及游客评论形塑出藏寨“神秘”、“东方古堡”、“嘉绒藏族第一寨”、“川西北小布达拉宫”等地方性特征,不断建
构着旅游者对色尔古藏寨的空间想象。
(二)旅游空间生产中的空间非正义
1
.居民空间的挤占
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由于空间分配和使用等环节的正义缺失,实践主体往往重视旅游消费空间塑造而
忽视了居民日常生活诉求③。色尔古藏寨旅游空间生产中的空间挤占,表现为旅游消费空间对居民生活空间的
挤占。政府主导的藏寨旅游空间表征实践主要遵从市场逻辑,强调空间的交换价值和经济效益,为迎合旅游者
对藏寨民族文化的景观凝视和体验需求,忽视了居民对日常生活的诉求。对藏寨物质空间的改造和景观符号
系统的建构未能听取和兼顾居民的意见和想法,诱发藏寨旅游消费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的多重矛盾。例如,为
满足旅游环境改造要求,政府规定村寨主道铺设高低不平的石板、禁止养猪和加盖屋顶彩钢瓦等,却未曾提出
相关的弥补或替代方案,这些举措有悖于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性,但居民不得不做出让步和妥协(见
表2)。色尔古藏寨旅游空间生产中的空间挤占,也表现为权力与资本对居民生产空间的挤占。在旅游发展中,
政府作为权力代表,具有双面性④:既是旅游策略方针的制定者,也是旅游参与者、利益的分配者和地方资源的
掌控者。而资本奉行经济理性,具有“自利性”。权力为资本的进入提供便利和保障,资本为创造价值与权力协
作,共同对藏寨旅游空间进行规划、分配、生产,该过程倾向于维护或优先满足权力与资本代表的利益空间,有
意或无意地侵占居民主体的生产空间。空间是利益产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⑤,但居民因生产空间受挤
占而丧失了获取利益和发展的基础资源。除旅游空间规划对居民土地资料的占有外,一些处于优势地段的空
①
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以云南丽江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71页。
②
2008年对藏寨受灾房屋进行重建和修复;2010年对藏寨路面、环境、门窗进行风貌改造;2011年藏寨被纳入第二批精品旅游示范村建设;
2
014年成功入选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根据县级全域规划,按照民俗文化生态区进行规划改造,修建黑水民俗文化景观墙,招标
藏家水寨项目,建藏式仿古街道、藏式民居、锅庄广场等;2016年进行藏寨整体风貌改造,修建旅游厕所4座;2020年招标色尔古旅游酒店,
于莲花岛处投建。
③
④
⑤
郭文《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旅游学刊》2016年第8期,第34页。
郑文换《民族村寨的衰落:组织排斥、经济边缘化与文化断裂》,《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第65页。
郭文《“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经济地理》2014年第6期,第36页。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