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才可到达目的地,揭示中国大学发展的实践逻辑,这一逻辑要求我们应扎根中国土地、遵循大学的自身规律、
借鉴世界上先进办学治校经验,建设世界高水平的大学群体,为人类当代大学发展提供中国模式,贡献中国
智慧。
一ꢃ根: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逻辑———源书院传统、融东渐西学
“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并非直接发源于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而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①,但作为高层
次教育的集中体现形式的中国大学,是在两块土壤上成长起来的,那就是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传承和西方大
学的引入。把握中国大学之根,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洞悉其历史逻辑。
(一)中国大学发展的第一块土壤:中国传统书院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所形成的融学术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
养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现代意义的中国大学的办学形式和体制是“舶来品”,但其精神与中国传统
书院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正如有学者所言,“(早期中国人)经常从传统书院的理想出发了解、肯定近代大学,
直面当时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却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理想”②。
中国古代书院从盛唐到清代历经1200多年的发展,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深厚土壤。书院源于两个方面
的培育。一是官府的培育。聚集于官学书院学士的主要职责在《唐六典》有明确记载:“刊缉古今之经籍,以
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③“以发展学术文化事
业为主,而无具体的政务,这就是官府书院与一般政府职能部门的区别所在”④。二是社会的培育。“民间书
院源自读书人的个人书斋……与个人书斋不同的是,民间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
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由私密而公众,这是书斋与书院的分野。从私家专有走向服务公众,是书院从书
斋中脱颖而出并走上独立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也是早期书院以读书为主要功能的原因所在”⑤。书院经
历千年积淀,为中国大学的世界化发展提供了根深叶茂的思想文化土壤和精神源泉。
一是坚守“求是”的治学精神。“求是”就是秉持自由之志探求存在于世界的真相(求真理),发现(追寻)
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固有规律。这种秉持自由地探求学术思想的“求是”努力向内凝,生成内持“穷究学理”的
态度、“探究高深学问”的使命;这种秉持自由地探求学术思想的“求是”努力外化为一以贯之的行为,就是不
断地发现宇宙人生真理,探究思想方法,创造知识。这些精神内聚性地转化为中国大学的灵魂,比如岳麓书
院之“实事求是”院则,也成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制定的校训,以此昭明“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
求知治学的最高准则,也是其后执政治国的思想路线。
二是坚守学术大师治校的基本制度。传统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首先要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同时
还是主要的讲学者,因而书院的主要管理者必须是融通古今的学术大师。例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均做过
书院的负责人。同时,被邀请讲学的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如北宋的周敦颐、程颐、程灏,南宋的朱熹、吕祖
谦、陆九渊等均将书院作为自己探求真知和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正是以这种学术大师治校的经验传统为
参照,习近平对当今大学怎么培育“大先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三是坚守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古代书院发展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⑥和儒家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⑦的传统,明确教育“以陶冶心性、提升德性”为宗旨。比如,朱熹
为白鹿洞书院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将这一宗旨发展为“义理之学、修养之道”,并从“五教之目”、“为学
之序”、“修身之要”和“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五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强调培养学生“为学”与“为人”并重
的同时,突出“为人”为先⑧;张栻在《郴州学记》中指出,“学以何为要乎? 孟子论三代之学,一言以蔽之曰‘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张斌贤《译校者序》,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1卷《中世纪大学》,张斌贤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范广欣《中国人的大学印象和中国大学理念的起源(1866—1895)》,《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42页。
张九龄等撰《唐六典》卷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9页。
邓洪波《千年弦歌:书院简史》,海天出版社2021年版,第5页。
邓洪波《千年弦歌:书院简史》,第3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页。按:朱熹引“程子曰:‘亲当作新’”,又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下引同。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ꢆ115页。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