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卷第1期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Editionꢂ  
2
0231月  
Vol50ꢀNo1  
Januaryꢀ2023  
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四重逻辑:  
路  
汪明义  
ꢃꢃ摘要:路是中国大学行稳致远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想逻辑和实践逻辑综合世界大学发展的  
基本规律我国大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和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为源书院传统融东渐西  
;中国大学发展的价值逻辑为系天下苍生谋世界大同;中国大学发展的理想逻辑为创中国范式图民族复兴;中  
国大学发展的实践逻辑为集中西文明循教育规律。  
关键词:中国大学;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想逻辑;实践逻辑  
DOI1013734ꢄjcnki1000-5315202301013  
收稿日期:2022-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研究  
(BIA20017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明义,,四川南部人,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和大学文  
,E-mailꢅmywang8898@163co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大学”)伴随我党百年华诞而踏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  
习近平关于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判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大学在新征程上  
必然以更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更博大的人类胸襟肩负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当代发展的远行重任。  
大学是以理想价值观和传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尽管大学活动的舞台是在当下,但当它们准备去创  
造未来时,力量的源泉却来自过去目前,全球治理体系的加速变革构成了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社会背  
,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构成了高等教育全面变革的技术背景中国大学要迈入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央,必须  
找准并坚守自身的发展道路为使前行的步伐更稳健,必须明确中国大学发展的渊源,”。“”,是  
生命的本源,标识远行从何处出发,揭示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这一逻辑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古代高等  
教育特别是书院传统和诞生于欧洲的西方大学这两大肥沃土壤中吸取营养为使前行的力量更强大,必须  
明确中国大学发展的精神,”。“”,是愿景和使命,彰显为何要远行,揭示中国大学发展的价值逻辑,  
这一逻辑要求我们应以系天下苍生,谋人类大同为己责和使命为使前行的信念更坚定,必须明确中国大  
学发展的抱负,”。“”,是目标和任务,指明应该向何处远行,揭示中国大学发展的理想逻辑,这一逻  
辑要求我们必须以独特的办学治校模式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能赢得世界性尊重并获得世界性追随。  
为使前行的方向更明确,必须明确中国大学实现梦想的途径,”。“”,是远行的轨道,指明应该怎样走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201893),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  
4
。  
熊丙奇熊庆年大学校长的职业支点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1541,2。  
汪明义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23,19。  
107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才可到达目的地,揭示中国大学发展的实践逻辑,这一逻辑要求我们应扎根中国土地遵循大学的自身规律、  
借鉴世界上先进办学治校经验,建设世界高水平的大学群体,为人类当代大学发展提供中国模式,贡献中国  
智慧。  
: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逻辑———源书院传统融东渐西学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并非直接发源于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而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但作为高层  
次教育的集中体现形式的中国大学,是在两块土壤上成长起来的,那就是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传承和西方大  
学的引入把握中国大学之根,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洞悉其历史逻辑。  
()中国大学发展的第一块土壤:中国传统书院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所形成的融学术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  
养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现代意义的中国大学的办学形式和体制是舶来品”,但其精神与中国传统  
书院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正如有学者所言,“(早期中国人)经常从传统书院的理想出发了解肯定近代大学,  
直面当时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却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理想。  
中国古代书院从盛唐到清代历经1200多年的发展,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深厚土壤书院源于两个方面  
的培育一是官府的培育聚集于官学书院学士的主要职责在唐六典有明确记载:“刊缉古今之经籍,以  
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以发展学术文化事  
业为主,而无具体的政务,这就是官府书院与一般政府职能部门的区别所在二是社会的培育民间书  
院源自读书人的个人书斋……与个人书斋不同的是,民间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  
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由私密而公众,这是书斋与书院的分野从私家专有走向服务公众,是书院从书  
斋中脱颖而出并走上独立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也是早期书院以读书为主要功能的原因所在书院经  
历千年积淀,为中国大学的世界化发展提供了根深叶茂的思想文化土壤和精神源泉。  
一是坚守求是的治学精神。“求是就是秉持自由之志探求存在于世界的真相(求真理),发现(追寻)  
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固有规律这种秉持自由地探求学术思想的求是努力向内凝,生成内持穷究学理的  
态度、“探究高深学问的使命;这种秉持自由地探求学术思想的求是努力外化为一以贯之的行为,就是不  
断地发现宇宙人生真理,探究思想方法,创造知识这些精神内聚性地转化为中国大学的灵魂,比如岳麓书  
院之实事求是院则,也成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制定的校训,以此昭明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  
求知治学的最高准则,也是其后执政治国的思想路线。  
二是坚守学术大师治校的基本制度传统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首先要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同时  
还是主要的讲学者,因而书院的主要管理者必须是融通古今的学术大师例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均做过  
书院的负责人同时,被邀请讲学的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如北宋的周敦颐程颐程灏,南宋的朱熹吕祖  
陆九渊等均将书院作为自己探求真知和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正是以这种学术大师治校的经验传统为  
参照,习近平对当今大学怎么培育大先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三是坚守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古代书院发展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儒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明确教育以陶冶心性提升德性为宗旨比如,朱熹  
为白鹿洞书院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将这一宗旨发展为义理之学修养之道”,并从五教之目”、“为学  
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五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强调培养学生为学为人并重  
的同时,突出为人为先;张栻在郴州学记中指出,学以何为要乎? 孟子论三代之学,一言以蔽之曰皆  
张斌贤译校者序》,希尔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1中世纪大学》,张斌贤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  
范广欣中国人的大学印象和中国大学理念的起源(18661895)》,《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142。  
张九龄等撰唐六典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99。  
邓洪波千年弦歌:书院简史》,海天出版社2021年版,5。  
邓洪波千年弦歌:书院简史》,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9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朱熹引程子曰:‘亲当作新’”,又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下引同。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4ꢆ115。  
108  
汪明义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四重逻辑:路  
所以明人伦;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明德修身四条目: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  
四曰责善。”书院发展形成的这种德育为先的深厚传统,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立德树人教育的思想源泉。  
四是坚守教学与研究独立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书院虽然以传授本学派学术思想知识为  
,但因鼓励学生自由思辨而注重与外界展开学术交流,并特别提倡不同见解的讨论交锋和诘难这种开  
放的学术姿态和广纳的思想视野,自然形成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主张与原则例如,朱熹和张栻于乾道三  
(1167)在岳麓书院的会讲中,因不同师承所形成的不同学术观点而就许多具体问题展开争辩,形成二  
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的  
学术大论辩盛况,这种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求真精神,可看成是学术3A原则的中国早期  
探索,它比创立于1810年柏林洪堡大学所坚守的教学与研究统一独立与自由统一的现代大学原则早  
600多年书院这种教学与研究独立与自由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同样成为当代中国大学在基础科  
学领域如何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有益借鉴。  
1920世纪初清政府对书院进行改制这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革经  
过这次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基本上被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所代替,传统教育机构的主体书院被废,学堂兴起,中  
国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⑥  
依据及其文化回响意蕴悠长连绵不绝。  
)中国大学发展的第二块土壤:西方大学引入  
但中国书院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为我国高等教育及大学发展提供的  
(
西方大学在事实上构成中国大学的必需土壤客观地讲,中国大学要获得更稳健更健康的发展,不仅  
应很好地翻耕书院这一肥沃土壤,更应该从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吸取有益资源,但其前提是客观了解西方  
大学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同样有诸如埃及的寺庙学府古希腊的阿卡德米”(Akademia,亦曰学  
,Academy)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千年培土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才标志着人类大学的真正开端。  
尔后,大学的中心从意大利转向英国,再从英国转向法国在法国革命影响下,落后的德国基于民族意识和  
,1694年创办哈勒大学开始,1810年柏林洪堡大学诞生,德  
国经历150年努力,建立起现代大学的完善组织形态和制度保障,确立起拥有制度保障的大学精神,这就是  
独立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一精神具体落实为大学建设治理发展的三大原则: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相  
统一的原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统一的原则这三大原则的思想核心是教学自由教学与  
科研相结合”。  
意大利创造了大学,英国和法国为大学的现代发展奠基培土,德国塑造了现代大学,美国却发展了现代  
大学作为从英属殖民地中独立起来的美国,原本信守清教戒律而呈保守倾向,但数以万计到德国留学归来  
的美国人却推动了美国大学的改革,并将德国大学教育的理想理念原则和精神予以发展和弘扬所以,美  
国对德国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的发展,不是数量上的,也不是物质投入上的,而是对大学的组织结构制度、  
认识视野精神等层面的发展美国大学的发展,赋予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曾留学柏林大学的  
康奈尔大学第一任校长怀特曾回忆说:他在柏林大学的学生生活进一步加强了要为美国大学做点什么事情  
的愿望他认为自己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的理想,而且能够扩展和完善大学理想怀特之言,乃是19世纪到  
德国留学回国的美国学者的基本理想,他们秉持教学自由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照亮了世界的基本  
张栻撰张栻集,邓洪波点校,岳麓书社2017年版,563。  
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三编(黔南今本)》,施邦曜辑评,刘宗碧点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353。  
王懋竑撰朱熹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32。  
赵宁新修岳麓书院志》,湖南大学2018年版,270。  
学术3A原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学术自由(Academic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Autonomy)和学术中立(AcademicNeu-  
trality)。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  
维纳·洛赫德国史》,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研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113。  
瓦尔特·吕埃格主编欧洲大学史41945年以来的大学》,贺国庆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6。  
109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理念,以德国大学服务德意志之未来的长远国家精神作为改造美国大学的根本动力,塑造了美国大学的国家  
精神和人类理想美国大学秉持如上精神而发展欧洲传统的现代大学,对世界大学建设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也成为中国大学发展不可忽视的丰富资源。  
梳理西方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方大学的精神实质当然,西方大学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不是齐头并进的,往往是伴随着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能力的此消彼长而变化,也随着教会对中国教育的渗  
透和对教育权的攫取而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近代西方列强和教会在对中国进行输出和攫取大学  
教育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为我国近代大学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大学的建设发  
挥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这些精神概括起来包括科学精神自治民主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科学精神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向近现代大学转型过程中得以确立,这种精神直接体现为对自然科学的高  
度重视和对大学之研究职能的重视;自由独立精神在大学内部与外部均有体现,其内部主要表现在对学习者  
学习权利的尊重,外部主要表现在大学不受政治和社会的干预,在学术和管理上保持自由独立;自治民主精  
神主要体现在按照教育规律由大学内部相关主体办学治校,这一精神可谓是西方大学精神的核心;服务社会  
精神产生相对较晚,也算是对自由独立精神和自治民主精神的超越,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精神对我国近代  
大学有直接影响,但其与我国近代大学举办初期就具有的救国抱负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也是我国现代大学发  
展所必须具备的精神。  
:中国大学发展的价值逻辑———系天下苍生谋世界大同  
从欧洲大学的产生我们能发现,“大学一直是智力的机构,它的使命是研修和传递所有得到精心研究的  
知识领域的知识瑰宝,并且,大学所发展和传递的科学和学术的知识以及传递知识的方法,产生于普遍  
的欧洲知识传统,并且是这个传统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大学形成了一种学术精英群体,其精神气质基于  
,大学立足于国家,既有服务国家现实的责任,更有服务国家未  
来的使命,同时必须彰显大学自身的本性,即大学本身就是世界性人类性和国际性的尤其是经历二战冷  
战之后进入全球化时代,“大学不再局限于由层层凌驾于全欧洲的权力统治之下的一元化欧洲框架之内发挥  
作用,而是在一个无论是在宗教和政治上都分裂的欧洲,开始扮演着连接全欧智力精英的桥头堡的角色。  
大学的世界性人类性和国际性的汉语表述是系天下苍生谋世界大同”,这是大学超越了所有国界的真  
谛所在:大学,就是系天下苍生谋世界大同的地方;服务于大学的知识分子,必须肩负起系天下苍生谋  
世界大同的责任和使命。  
()系天下苍生:传统大学社会价值取向的现实延续  
系天下苍生这一责任是时代的赋予,因为现代社会无限度的扩张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发展,使  
全球化陷入新的丛林,国家政治市场经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在这种全球化丛林中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复  
杂性本身使国际政治市场经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显得更为有限,它吁  
求大学发挥更大的文明动力功能予以更有深度更为广阔的社会参与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推进人类命运  
共同体建设,对大学的当代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要求。  
这一使命是历史赋予中国大学发展必须有系天下苍生的视野胸襟和情怀首先,大学既是一古老的  
社会组织,也是常青的社会组织大学的古老”,并不在于她年代久远,而在于她是整个人类唯一在历史过  
程中始终保持其基本模式和社会功能与作用不变的机构”,而且人类发展越是向前,“大学的这些方面一直在  
得到加强和扩展大学的常青,源于她在任何巨变的时代,都始终不渝地引导一代代年青人学习如何去  
”,大学的根本工作就是通过研究得来的成果展开教学,以此唤醒人们真诚地追求知识的理念和对知识本  
身崇敬的意识,而且这种对知识的崇敬意识和真诚追求理念层累性地积淀成为人类的一个指导原则其次,  
向小丹从移植到扎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科教导刊2018年第24,1。  
瓦尔特·吕埃格大学是欧洲的机构》,希尔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1中世纪大学》,9。  
瓦尔特·吕埃格主编欧洲大学史41945年以来的大学》,8。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1。  
瓦尔特·吕埃格大学是欧洲的机构》,希尔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1中世纪大学》,8。  
110  
汪明义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四重逻辑:路  
大学延续千年而生机如初,由于相信人类理性可以认识世界秩序,才能够进行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就是  
为了洞悉上帝创造物中所蕴含的理性秩序更源于为了更好而改革(reformatioinmelius)必须在返本  
开新的传承中坚守品格,这就是本其一以贯之的批判和创造实现苟日新日日新的变革基于这两个方  
面的自身要求,大学一方面被定义为象牙塔”,在探求真知中发展学术,培养创造性人才;另一方面又成为人  
类文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站”,在推动古今文化大融合中引领社会正义国家前进和人类文明,这  
是大学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花朵人类精神的家园的本义所在。  
,
如袁贵仁所言:“在近代中国的强国梦中,教育革新大学的兴起无疑是重要篇章早期设立的京师同文  
上海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唐山路矿学堂四川中西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新式学堂,  
以及1895年创立的北洋大学堂1896年创立的南洋公学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都是教育兴国强国的  
最初尝试,成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创造基地。”可见,现代意义的中  
国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体现了系天下苍生的特点,而这一特点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  
推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但是其主旨和精神内核是始终如一的,是具有时空穿透力的。  
在新时代,中国大学系天下苍生之魂的具体体现须从两个层次展开:首先表现为从教育目的上必须以  
超前思维服务于各种规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优化专业  
设置促进教学改革;同时,还表现在服务于文明互鉴,通过促进学术交流共享科技文明强化沟通了解来增  
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这两个层次是彼此关联的,没有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的培养,就很难提升文明互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凝聚力,而没有文明互鉴的意识与眼界,又很难  
真正以开阔胸怀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大学系天下苍生之魂落地。  
(
)谋世界大同:“天下大同崇高追求的现实传承  
对于中国大学而言,“谋世界大同之魂,不仅是世界大学发展基本规律所致,也是中国天下大同崇高  
追求的现实延续。  
中国儒学经典之一的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  
理好国家后天下太平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共同追求虽然此大学非现代意义的大学”,但  
无论从博学之态的定位,抑或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的定位都贴近当今大学的层次定位,其精神追  
求自然带有延展性此外,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引用的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并被视为知识分  
子和高等学府的远大志向事实上,此二者仅为代表,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谋世界大同之文化脉络从未  
断过,也是近代中国大学起源便镌刻入骨的文化基因。  
,
与此同时,“谋世界大同之魂与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大同的崇高追求一脉相承。“天下大同是传统  
中国世界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它立足于世界的统一性共有性道德性差序性想象,没有狭隘的畛域  
观念,不是纯粹的乌托邦”,而是中原王朝国家效法的模板和努力践行的目标,赋予了中华文明鲜明的开放  
性和博大的包容性精神近代以来,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固化了世界的分裂局面随着对这一体系的深度  
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谋世界大同既是中国传  
统社会思想在当前的延续,又是中国大学参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使命具体说来,大学向学生传  
播探索创造得来的知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承担起构筑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使新时代的大学需要从人类学出发,立足全球视野,探求新知,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及能力的  
瓦尔特·吕埃格主编欧洲大学史41945年以来的大学》,5。  
袁贵仁:大学与大国》,李清川于丹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ꢆ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517),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5。  
何君安闫婷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兼论中国世界主义政治哲学》,《东南学术2020年第5,10。  
汪明义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使命及实践方式》,《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7,35。  
111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际化人才,服务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  
2015928,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出:“和平发展、  
,新时代,中国大学谋世界大同的核心表现就是要弘扬全  
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学应该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研究与阐释,并实现从价值体  
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转化,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入脑入心,代代传承同时,大学需要遵从人类  
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号召,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出  
,自觉承担起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伟大使命具体说来,要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培养人类进步事  
业的新人,以探索创造新知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认知难题,以更开放的姿态服务民族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  
,以返本开新中华文明实现美美与共的卓越,以坚定文化自信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中国大学发展的理想逻辑———创中国范式图民族复兴  
在风云巨变的当代进程中,中国大学独特的范式能否得到世界的尊崇和追随,依赖于能否在中国诞生若  
干既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支撑只有如此,方  
能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彰显其磅礴伟力因而,为民族复兴,创建中国特色并具有指标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世界  
一流大学,构成当今中国大学的伟大梦想。  
()民族性:中国大学创中国范式图民族复兴的根基  
创建中国范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应夯实其民族性根基,使之成为统摄其先进的政治思想优秀的传统文  
古老的教育智慧和独特的办学方式的内在凝聚力和创发力之所以必须以民族性为内在凝聚力和创发  
,是源于大学之世界性人类性国际性和地域性民族性国家性之双重本性的激励并且,大学在自我发  
展的历史进程中要全面地铺开其世界性人类性和国际性,必须从地域民族国家出发,并充分发挥地域功  
全面释放民族创发力和紧紧应对国家发展的未来需要其中,民族性将地域优势和国家发展的未来需要  
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社会文化动力机制诚如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言:“如果教育不想成为无能为力  
,那么它就应当是具有民族性的。”②  
传统当然体现了人类性,但它的根与本却是民族的:民族性既构成传统的根和本,更内铸为传统的魂与  
要实现创建中国范式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必为梦想,必须深植于传统,提升民族个性,用强化服务国家  
未来的能力与方式来服务世界,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从根本讲,大学的存在与发展,一方面必须在与人类  
文明前进同步的基础上引领人类朝向未来,返本开新更高水准的文明;另一方面必须弘扬传统的精神,增强  
民族的个性,服务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以此审视中国大学的当代发展,应该名正言顺地扎根于中西大学优良  
教育传统的土壤之中,以知识和理性为指南,以富民强国为不变追求。  
乌申斯基指出:“一个民族的公共教育的特性表现得越明显,它就越能自由地向其他民族借鉴自己所需  
要的一切。”一国之教育,越是民族的,才越可能走向世界;越体现民族性格,才越能成为世界的基于此一  
基本认知,只有扎根于中国大地,才能办出世界化的中国大学。  
而扎根中国大地办当代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从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三重民族性扎根”。起  
扎根体现为,必须以书院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中国文化为文化根基,要让以四个服务为重要  
组成部分的中国需要成为办学基点,要以现有中国办学经验和办学环境为组成部分的中国基础为现实  
起点过程扎根体现为,在办学过程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体现立德树人,全面实现不忘本来”、“吸  
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开放育人,以此确保政治方向正确,育人过程科学,育人格局开阔结果扎根体现  
,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就中国特色而言,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和建构中国特色的培养范式;就世界水平而言,要建成具有世界水准中国气派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大学体  
;形成能解决中国问题,并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的研究成果;培养服务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  
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15。  
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郑文樾选编,张佩珍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80。  
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66。  
112  
汪明义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四重逻辑:路  
人才。  
)全人性与全球化:中国大学创中国范式图民族复兴的基本准则  
(
中国要建设体现中国范式的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必须以全人性为首要准则所谓全人,既指至为善通、  
至为平凡胸襟的人,也指健全人格的人,更指完善性格独立个性的人以此为内涵规定性的全人  
性教育呈现三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全人性教育是指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其次,全人性教育是指引导人从一切方面认知自己和去了解人的一切方面”,这要求正视人的身心,不仅  
研究人的身体(生理)和心理与智商情商心商共运的关系,更要研究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文化传统以及先  
进理想对人的影响其三,全人性教育不仅指从真()、()、(自由)、()、()全面发展培养人,  
更指培养人具备文化的全部如上内涵的全人性,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人本特征,更是中国大学  
所追求的应然境界这需要哲学的指导,因为哲学是受到教育实践的压力而兴起的,但教育又反过来提供了  
机会对哲学的探讨进行实际的验证,由此两个方面使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建设中国范  
式的一流大学,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才能深入探讨全人的内涵,探索全人性教育的实践路径和根本方法,  
积累全人性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广全人性教育的基本理论。  
大学不仅是民族性和人类性的有机结合,更是地域性区域性与全球性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人类已全  
面进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时代,作为人类物质存在空间的地球也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地球村式  
的空间存在,必然要求大学改变过去那种相对单一甚至片面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价值观设计和运行模  
,必须走出地域,耕耘全球化所以,全球性构成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的基本路径基于这一基本要求,  
开创中国范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必须重建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高等教育学这种面向未来世界的高  
等教育学,首先要着眼全球伦理实践,着眼地球村的安全存在和共同繁荣,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打造  
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必须借鉴古往今来中外一切先进的办学经验。  
()服务民族复兴:中国大学创中国范式图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  
从人类发展史看,无论古今,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与其拥有顶尖级大学群体直接相关电视纪录片大  
国崛起指出,英国的崛起取决于三个两个人的思想:以牛顿力学定律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进步开启了英国通  
向工业革命的大门;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发展为英国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毕业于  
剑桥大学的牛顿和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亚当·斯密成为两校杰出校友的典型代表,也为世界提供了大国崛起  
与大学繁荣相互成就的典型案例。  
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从  
1 17展  
开大学改革创立引领世界的研究型大学直接相关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使德国从强大走向  
更强大柏林洪堡大学之所以构成现代大学的标志而获得引领人类大学向现代方向发展的美誉,下列事实  
为之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和谢林先后出任该校前三任校长,他们为这所大学奠定学术  
文化的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均就读过该校;亚历山大·洪堡的宇宙学在该校完成;该校教师约翰纳  
·米勒的名著生物学手册成为世人之经典;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由柏林大学教师古斯塔夫·马克努  
斯建立除此之外,在柏林洪堡大学有过学习或工作经历的还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奠基人之一赫尔曼·  
亥姆霍兹,电磁波与光电同一性的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光速的测定者阿尔贝特·迈克尔逊,量子理论的  
创立者马克斯·普朗克以及相对论创始人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等。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之所以能引领几乎整个20世纪,其根本源于它拥有顶尖级的研究型大  
学群体这些研究型大学群体不仅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提供坚强的支撑,同时也成为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2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由其民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47。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4工业先声》,央视网,201774日发布,2022115日访问,httpsꢅꢄꢄtvcctvcomꢄ2017ꢄ07ꢄ04ꢄ  
VIDE7yJmGHjtSrfPtcE7EHUx170704shtml。  
113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发展的样板。  
同样地,进入21世纪的中国,要引领世界,亦必须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群体来为之提供创造性动力这  
样的大学群应该是拥有一流的学术实力,做出了一流的学术贡献,从而获得社会高度认可的学术声誉的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集合今天,中国大学已进入新时代并踏上新征程,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的新征程,也是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新征程。  
:中国大学发展的实践逻辑———集中西文明循教育规律  
2
014年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  
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四年后的师生座谈会上他再次重申:要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他为创建中国  
范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勾勒出正确的方向宏观的思路和根本的方法: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为中国扎  
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提供了融中西文明视域的有益借鉴,这就是将人类大学的当代发展要求和自身教育规  
(包括原则经验方法)化为探索建设中国范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源泉。  
()集中西文明:充分遵循人类的教育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大学,必须要遵循的根本教育规律,是人性规律夸美纽斯说:“人是一个  
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本质  
是把原本动物的人化育成文化的和文明的人,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则是恰当的人性规律教育的人  
性规律可从两个维度表述第一,人在本性上是非恶的,人作恶是因为无知,教育就是引导人不断地变无知  
为有知为此,苏格拉底提出人性再造的两个教育原则,引导人认识你自己并鼓动人追求知识就是美  
”。第二,人的本性是天赋的,因而性相近”,但后天利欲的膨胀却将人性导向习相远”。解决人性分裂困  
境的根本方法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使习相远的人性变成更相近的人类学方式,运用这种人类学方式必须  
遵循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原理。  
人性规律是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大学必须遵循过程规律从根本  
,教育既是社会进化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更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  
因为人是一个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断完成的生活过程,它使生活成为不断生长的努力,教育就是  
促进人的自我生长并不断自我实现的改造转化拓展升华和超越的过程,大学必须遵循这样一种性质规  
定的过程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大学,必须明确确立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因为大学  
的目的是培养人探索真理创新新知的智慧,智慧意味着了解事物的原则和起因”,所以学生的学习将不  
是从最近的观察开始,再回到那些首要的原则,而是从首要原则开始这就意味着大学需要教给或者引  
导学生去发现原理性和真理性的知识每一所大学的每一类学科都应该归纳整理这类知识,把这类知识的  
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让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优化为此服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大学的类型差异学  
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和综合能力。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大学,必须充分遵循人类的教育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学办学治校的基本  
规律。  
欧洲大学校长常设会议反思二战后的10年间改革大学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得出的教训是:第二次世界  
眭依凡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成效之基础》,《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23,扉页时评”。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54),人民出版社201年版,1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52),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7。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89。  
巴格莱教育与新人》,袁桂林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7。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58。  
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34。  
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汪利兵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761ꢆ62。  
114  
汪明义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四重逻辑:路  
大战后10年改革大学各种努力的失败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对大学发展及其悠久传统的深入认识,是根本不  
可能探求到解决大学问题的真正有效办法大学的发展史阐释了大学产生的条件变迁的规律兴衰的更  
外溢的影响等,为我们提供了横向比较和纵深参照的视角所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借用  
历史的叙述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触及基础接触系统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的原因和后果。  
美国教育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指出:“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又深  
深地植根于各自所处的社会之中。”大学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适应于特定的社会需要,形成迥异的教育  
传统和文化特色凡是对大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理念和制度,无不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在全球化信  
息化的推动下,大学依托内在的超越性不断打破时空边界,国际性日益凸显大学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国  
际文化共和国”,民族性和国际性并存。“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大学,要办出世界一流的水平,必须稳健  
地拓宽民族性与国际性并存国家性与世界性共生的知识和理性实践和创造的道路。  
()循教育规律:充分吸收一切先进办学经验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大学,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办学经验自大学诞生以来近1000年历  
史进程所积累起来的办学经验可谓浩瀚,但择其主要者有五,这些经验都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大  
学所必须充分研究分析甄别内化的宝贵经验。  
第一,应充分吸纳文理学院的经验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是对文理学院教育理想的经典概括文理  
学院教育的精义有二一是将大学定义为一个集思想知识创造和交流传播的场所,一间大学根本是  
一个藉着人与人彼此交往,在一大地域中实行思想上的交换与流通的处所它为有意愿于探究真理和知  
识的人们提供思想及行动准绳,这种性质的场所本身会带来真正的教育,随着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沉淀,它  
,在当代人类进程中,充分吸纳并创  
造性地发展这一经验传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学术系统与其说是为专门知识所统一,不如说是日益被  
它们所分裂虽然各学科联系日趋紧密,但这种联系仍然是建立在各学科高度专业化基础之上的,可见,  
真理和知识需要各学科共同形成其完整的知识领域二是基于促进自由发展的需要而实施博雅教育,促进  
人的理智发展,最终培养出头脑冷静通情达理直率诚恳克己自制及立场坚定的人为了更好地培养这样  
的人,需要向他们传授人类整全的知识。  
第二,应充分吸纳研究型大学的经验研究型大学始于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兴盛于美国的约翰霍普  
金斯大学面对普法战争的战败,普鲁士政府希冀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在物质方面所遭  
受的损失柏林大学就是在这种民族意识觉醒和社会变革背景下诞生,并构建起了对世界大学发展产生深  
远影响的四原则,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其中,学术自由不仅指不受外界  
干扰,而且反对大学内部的霸权,更包括学者心无旁骛地自由探索的品质这类大学将探索自然物质宇宙的  
规律和文化意识宇宙的法则作为己任这对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  
第三,应充分吸取服务型大学的经验大学是社会发展的智力之轮智力之轮的发动和运转不是在社  
会之外,而是需要嵌在机体之内自然启动和运转这就要求大学与社会组织和产业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发挥知识技术和观念的生产创新优势去做什么,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这就  
是大学威斯康辛理念的要义,也是创始于美国的各类社区大学的要义如今这一要义所引发的实践不只  
是局限于一社区一城市,它已经扩展到整个民族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大学服务理念。  
第四,应充分吸纳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经验这一经验由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所总结:二战  
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的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罗伯特·O·波达尔帕崔凯·J·甘波特主编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  
———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2)》,施晓光等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0。  
汪明义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23,20。  
约翰·亨利·纽曼纽曼选集》,徐庆誉等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209。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66ꢆ67。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1。  
115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在政治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美国大学日益成为联邦政府优先发展的对象大学不仅要重视  
学生的教学,兼顾科学研究,还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人类社会的动力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了全面的明确和广泛的展开美国社会创办多元巨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对中国  
大学如何更好地创建世界一流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应充分吸纳交互式大学的经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大背景下,从文理学院研究型大  
多元巨型大学演化而来的一种新形态即交互式大学”。这类大学的典型经验是大学组织及其成员的跨  
国跨界流动和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探索新型样态的大学经验,必将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中国范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开阔新视野,提升新认知,赋予新智慧。  
上述五种类型大学的创办及其经验展示了人类大学发展历程中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案例,为当  
今中国大学的发展和中国大学模式走向成熟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也是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化他山之石”  
中国范式”,“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具有中国气派高质量大学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想逻辑与实践逻辑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也是任何实践活动所  
必须关注的核心逻辑从这四个维度思考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既是反观中国大学从何处来之”,也是归纳  
中国大学从历史到现实中所凝聚之”,还是锚定当代中国大学的抱负追求之”,更是探寻中国大学负重  
前行不辱使命的实践方略之”。核心问题是要回答当代中国大学从何处出发”,“为何要远行”,“向何处  
远行”,“应该怎样走”。  
故此,基于如上认知,重新审视中国大学的根,思考大学的昨天今天明天和未来,对于进入  
新时代并踏上新征程的中国高等教育,将大有裨益。  
TheQuadrupleLogicaboutthe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Chinese  
UniversityOriginꢀSpiritꢀDreamandPath  
WangMingyi  
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6ꢀChina  
AbstractTherootꢀspiritꢀdreamandpatharethehistoricallogicꢀvaluelogicꢀideallogicandpracticallog-  
icforthesteadyandlong-termdevelopmentofChineseuniversitiesByreviewingthebasicdevelopment  
lawsofauniversityandthebasicdevelopmentcourseofuniversitiesinChinaandtheimportantproposi-  
tionsofthedevelopmentoftimesꢀthehistoricallogic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universitiesisthat  
theyoriginatedfromtheacademytraditionandintegratedthelearningfromthewestThevaluelogicof  
thedevelopmentofChineseuniversitiesisforthecommonpeopleandfortheharmonyoftheworldThei-  
deallogic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universitiesistocreateaChineseparadigmandtorejuvenatethe  
nationThepracticelogic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universitiesistointegrateChineseandWestern  
civilizationandfollowthelawofeducation  
KeywordsChineseuniversityꢇhistoricallogicꢇvaluelogicꢇideallogicꢇpracticallogic  
[责任编辑:罗银科]  
ClarkKerr,《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4ꢆ36。  
汪明义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23,20。  
116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