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测验”,就是由张耀翔主持举办的①,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民意调查最重要的开创者与实践家
。他对心理学及
民调学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成立心理实验室,研究社会心理与民意。张耀翔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是筹建北京高师心理实验室,时间
大概在1920年。实验室可容纳10人进行心理测试,张耀翔将他从国外带回及陆续添置的仪器放置其间,
“装满了两个玻璃柜”。他曾表示:“这个心理实验室要算中国很早的一个。”他没说他的实验室是中国最早成
立,应该符合事实。因为与张耀翔创办心理实验室同时,南京高师也同样有心理实验室的创建。1940年,张
耀翔曾回忆说:“1920年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是年南北两高等师范同时成立心理实验室,
到今年整二十年。中央大学原为南高师所改组,刻正庆祝其事,并出纪念特刊。”②相比之下,1917年,陈大齐
在北京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更有可能是中国首创③。然而,无论是否首创,南、北数个不同心理实验室的
成立,为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则无可争议。
2.组建心理学会。1921年夏,借南京高师举办暑期教育讲习会之机,由学员签名发起成立中华心理学
会,邀请心理学教授参加,并在南京高师大礼堂开成立会,通过简章,选举张耀翔为会长兼编辑股主任,陈鹤
琴为总务股主任,陆志韦为研究股主任,廖世承、刘廷芳、凌冰、唐钺等为指导员,邰爽秋、吴定良、戴应观、胡
昌才等为干事,并议决总务和研究两股办事处设在南京高师,总会及编辑股办事处设在北京高师。这是中国
第一个心理学学术机构。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同年,上海心理学教授发起成立两个组
织:一为公开心理学讲演会,成立后曾假青年会大礼堂作系统讲演10次,总题为“心理学与人生”,演讲人为
心理学的10位教授,听众始终踊跃;二为校际心理学辩论会,参加者有暨南、光华、复旦及沪江四校教员,共
比赛两次,成绩都很好。此外,旅沪西人于1939年成立上海心理卫生协会,讲授精神病学,并设问题儿童诊
察所,一些中国心理学者曾加入该会。④
3.创办心理学专业期刊,并整理编成《心理学论文索引》一书。自南京参加中华心理学会成立会返京后,
张耀翔一面安排编辑部邀约专家担任撰述,一面商请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陆伯鸿、左舜生等人热心赞
助下,经四个月筹备,1922年1月,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在上海面世,学界耳目为之一新。张耀翔颇
为自豪地说:“吾杂志总算占先,在东方堪称为最早的了。”《心理》杂志共出14期,发表论文150篇,计140万
字。1922年,张耀翔在《心理》杂志创刊号上刊载的《中国学者心理学之研究》一文,收录该刊论文题目、出
处、作者姓名及内容提要,连同以往16种著名杂志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凡113篇,编成索引并摘要介绍;后又
通过继续调查,截至1931年已将调查的杂志扩增至67种、论文作者431人,共计论文851篇,并整理编成
《心理学论文索引》一书,为学者研究心理学提供了极大便利。1935年,中央大学《心理半年刊》出版,由艾伟
主编,这是中国第二种心理学杂志。1936年,大夏大学出版《心理季刊》,章颐年主编;北平出版《中国心理学
报》,陆志韦主编。 这些心理学研究期刊的创办,为心理学,也为基于心理学的民意调查,提供了学术交流
和成果发表的平台。
⑤
.出版心理学著作。1922年以后,中国出版的心理学专书渐多,至1927年每年平均约出版7种;1928
4
年至1937年全面抗战前,平均每年约出版12种;即便在日本全面侵华、国家社会极端艰难的1939年也出版
了9种;截至1940年8月,中国共出版心理学著作311种。通过调查整理,张耀翔于1940年出版了《中国心
理学的发展史略》一书,成为这一系列著作的集大成者。他分析指出,这些著作分编著与翻译两类,编著类约
占55%,翻译类占45%;以科目计,所出著作中教育心理最多,共64种,包含学科心理10种、约占全部18%,
①
持此观点的喻国明教授论述说,1922年11月14日,北京高等师范(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成立14周年纪念大会和成绩展览会,在张耀翔
主持下,该校心理学研究室就当时的若干时政热点问题对来宾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测验结果在《晨报》上公开发表,“这是我国首次关于民
意测验结果的报道”,此后,“类似的民意测验便不断出现”。参见: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
1
4页。
②
③
④
⑤
张耀翔《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张耀翔《心理学文集》,第216页。
刘毅玮《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摘要第4页。
张耀翔《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张耀翔《心理学文集》,第223页。
当时的心理学专家如陆志韦、陈鹤琴、廖世承、谢循初、艾伟、陈大齐、曾作忠、樊际昌、赵演、沈有乾、庄泽宣、余家菊、朱君毅等都曾参加撰述。
参见:张耀翔《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张耀翔《心理学文集》,第217页。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