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己穿着比别人好,或太与众不同而害羞。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有的人会因为受到表扬而害羞,有的人会在
异性面前害羞,有的人会在人多的场合害羞。这些不能确定为面对消极评价的感情,都不可能是耻感。耻感
面对的评价是确定为负面的;羞感面对的评价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其次,耻感之中,愧感和辱感都是清晰可感的,而羞感之中愧感和辱感都退到了很远的地方,甚至难于被
感觉到。比如在陌生人面前说话感到害羞的人,他还没有开始说话就开始感到害羞。他感到害羞的是说话
这件事,既然尚未开口,也就不存在愧感;既然他人尚未对自己的发言进行任何评价,也不存在辱感。之所以
害羞,是因为他担心自己说得不好而生愧感,担心别人嘲笑而生辱感,这两种感觉都尚未实际发生,而是他的
一种预判。虽然人必须在懂得惭愧和受辱之后才会有羞感,但是羞感之中这两种情感并不明显。
再次,羞感更多发生在童年时期,而耻感更多发生在成年时期。吉莉恩·巴特勒(GillianButler)发现,
害羞普遍发生在童年时代这一现象,“出现在所有文化中,而且目前没有找到任何能防止它发生的方法,也没
有任何防止它的必要”,她认为这很可能是进化造成的结果。儿童在幼年时的害羞主要是对陌生人表现出的
警觉性,而成人的害羞主要表现为禁止或过度担忧他人的评价,而且更容易发生在那些较难摆脱“警觉性”害
羞的人群身上①。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无法确定害羞发生的原理与规律,也无法确定童年的“警觉性”害羞
与成人的焦虑性害羞是不是始终并在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害羞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最后,羞感一般都有很明显的表情和身体反应,而耻感则深藏于内心,不一定有表情和身体反应。害羞
的情感是很容易被别人发现的,人在害羞时几乎都会脸红心跳,眉毛上扬,眼睛微闭下弯,嘴巴微张上扬,所
以画家容易抓住特征制作害羞的表情包。但是,一个人是否感到耻辱,极其不容易被别人发现,他甚至可以
没有表情和身体反应,所以至今找不到表现耻感的表情包。林升栋等人对中西表情包符号进行了仔细的研
究,列举了众多表情包,其中有害羞的表情包,但翻遍全文也找不到“耻感”的表情包②。就是说,害羞的情感
可以被观察,而耻辱的情感只能被体会。
羞感显得比较感性,而耻感显得比较理性。在儿童身上,由于他们理性思维能力不如成人强,或者说人
们不相信儿童有成熟的理性,再加上儿童的害羞常有表情特征,所以我们更容易相信儿童的害羞不一定包含
耻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令儿童害羞的原因,去判断是否有令他感到耻的成分。对成人而言,他感到
羞耻的时候,不一定有身体上的表现。他可能因耻而感到心痛、难过、自责、羞愧,但这些感觉不一定有表情
和身体上的表现。这时,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感到耻,一般只能通过如下渠道来判断:一是根据该人的价值观
念与他自身行为的关系来进行逻辑判断;二是根据他之后是否继续实行该行为来判断;三是根据他们的自述
来判断。也有些成人,在经历耻感的时候,脸上可能也会有羞愧的表情,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将其称为“羞耻
感”,而不是仅仅说“耻感”。杨国荣认为,耻感与内疚感等,都是“以自我评价、自我判断的形式出现”的道德
反省,“具有某种独语的性质”③。从符号学理论的角度看,这也很容易说明。符号学认为,只有意义不在场
才需要符号④。所以,没有提醒人记住害羞的符号,却又时刻提醒人要记住耻辱的符号,比如烙印⑤。实际
上,让人记住耻辱的刑法有很多,比如中国古代的墨刑、劓刑、宫刑,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耻辱刑,各类非
死刑的肉刑几乎都具有耻辱刑的功能,甚至死刑也分为几十种不同的执行方式,让其具有耻辱刑才有的功
能⑥。为了保证人们相信被罚者感到耻辱,似乎非得留下一些不可逆的身体改变才行,这就是清末法学家沈
家本所说的“明著其罪状,俾不齿于齐民,冀其畏威而知耻,悔过而迁善”⑦。羞感则大不一样,人们不把令其
害羞作为惩罚手段,人物是否害羞也不需要任何保证措施就可以直接观察。在漫画、动画片等体裁中,害羞
的符号可以用脸上夸张的红晕等表情来表示⑧,
旨在告诉别人该人物内心的羞感;而脸上的烙印等耻辱刑,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吉莉恩·巴特勒《无压力社交》,程斯露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
林升栋、程茜、乔巾哲等《中西表表情包设计比较:基于小黄脸的符号学分析》,《符号与传媒》2020年第1期,第150ꢆ171页。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页。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版,第45页。
陈嘉明《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
俞宁、姜红《初次触法少年耻感意识研究———基于自我的反身性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ꢆ25页。
李贵连编著《沈家本年谱长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廖莎莎编著《动画导演分镜头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46页。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