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ꢃ曾君ꢃ司嵬ꢃ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治理机制研究
及相应的政策。乡村振兴要实现多元主体共生能量的提高,首先应增加参与各方的要素投入,优化相关政
策,从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乡村市场化程度,加快市场交换效率,产出共生能量,实现多元化主体共同
的利益诉求实现与平衡①。
2
.乡村振兴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环境与共生单元之间传导物质、信息和能力的介质。共生界面是共生关系形成的纽带,
体现了共生系统的运行机理。良好的共生界面使共生能量不断产出,促进共生系统良性发展②。
乡村振兴主要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集中在产业共建、人才交流、文化共融、生态共治和组织共统的界面。其
一,产业共建是乡村振兴共生界面的基石。基层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产业布局规划等作用,积极引导相关产
业、技术、资源向农村自由流动,推动投资企业、村集体、农民之间的资源互动、要素融合、产业共建,从而产生
共生能量。其二,人才交流是乡村振兴共生的动态界面。人才共享要求基层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建立人才交流渠道界面。基层政府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企业ꢆ
人才ꢆ乡村”的有效对接,吸引社会人才投入农村。基层政府、投资企业通过组织乡村技能培训,可以带动农
民素质提升,培养乡土人才。其三,文化共融是乡村振兴的渗透性界面。一方面,基层政府整合公共财政与
社会资源,为乡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相对薄弱,需要基层政府和
投资企业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乡村社会流动,如利用“文创企业下乡”、“图书下乡”、“送戏进乡”等共同建设
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利用与传承。其四,生态共治是乡村振兴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界面。在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的前提下,基层政府要全面把握乡村生态共治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生态共治的主导作
用,积极鼓励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环保企业等社会组织主动参与③,
合理分配生态资源,加强生态资源市场
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进而实现生态治理利益共享、职责共担格局,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其五,组织共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界面。乡村振兴涉及多个主体,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构建与共生模式的形
成,依赖组织统一协调机制,不同组织之间形成“共生群”,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相互认同、彼此依赖,畅通居
民诉求表达通道,营造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构建起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基础保障。
(三)乡村振兴共生模式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模式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在组织程度上存
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非对称和非互惠共生是系统优化的根本动力所在④。一
旦打破了对称性互惠原则,系统就会产生不稳定性和低效率。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优化
的方向。
“一体化共生”是乡村振兴的理想组织模式。其发展实质是乡村振兴共生单元之间在要素投入基础上的
耦合联动。乡村振兴共生单元出于整体(或局部)的目标实现,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在资源、文化和组织
上全方位合作,形成集形态、资源、市场、品牌、产业、制度等一体化的“共同体”。即在区域空间上形成聚集状
态,在组织上形成联合体,成为各种要素流动枢纽和乡村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
效益共享,最终发展为完善的乡村产业体系和产业链。
“对称互惠共生”是乡村振兴的理想行为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利益冲
突。对称互惠共生就是共生单元着眼于全局,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创造新的伙伴关系,最大程度
地变竞争为合作,扩大共享领域,从而塑造不易模仿、独特的资源优势及竞争优势。对称互惠共生强调构建
统一和谐的共生系统,通过义务共担和利益共享,获得任何单个单元无法达到的最大利益。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应以“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为目标,以乡村丰富资源为依托,以各共生单元的职
①
OECDꢀOECDRegionalOutlook2016ProductiveRegionsforInclusiveSocietiesꢁParisꢅ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Devel-
opmentꢀ2016ꢂꢀ179-222
②
郑治伟《基于共生理论的成渝旅游合作机理研究》,《商业时代》2011年第20期,第130ꢆ132页。
罗敏《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重逻辑:一个城乡共生的视角》,《学习论坛》2020年第2期,第34ꢆ41页。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改革》1998年第2期,第103ꢆ104页。
③
④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