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种方法看似五育俱全,实际上割裂了整体,是一种机械的碎片拼接。对于许多事物,尤其是对于活的、有生命力
的有机体而言,部分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整体。庖丁解牛顺应牛的构造将整头牛解体,但即便如此,把解下来的
零部件拼接起来也不会再恢复为原来的那头完整的、有生命的牛。育人这件事与人息息相关,也应当是活的、有
生命力的事物。倘若将育人拆解成碎片化的若干要素后再进行拼接,但各要素却长期处于孤立、失联的状态,这
就剥夺了人的生命发展的整全性。有研究者给出这样的方法:每一门学科都选定“某育”作为“主融育”,保持“主
融育”的核心地位,然后以“主融育”为轴心选择“被融育”并对其进行取舍、裁剪,融合是“通过让被融育服务于主
融育需要的方式来实施”①。与之相类似的,也有研究者提出,每一门学科都要“一育为主融合其它各育”②。这些
方法是对碎片拼接的改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五育之间的联系,但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石中英指
出,五育之间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要做“乘法”,形成五育的整体倍增效应,“各育任务的实现,都有赖于其他
各育的参与和贡献”③。学过四则运算的都知道,在乘法中,乘数与乘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乘数增大
或减小,会影响另一个乘数的作用效果,而加数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这样看来,五育在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上应当是齐头并进的,共同指向了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可知,受到分析思维影响,学科教学将学科内容拆解成碎片化的知识点,按照拆解之后再拼接的“加
法”方式实施五育,这种方式背离了五育融合的系统与整合的思想内核,无法真正实现五育融合。如何改变知识
的碎片化,改变碎片拼接式的学科教学,解决这个问题是破解学科教学困境、实现学科育人的关键。
二ꢃ课程内容结构化:五育融合的学科路径
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在沿袭学科课程设置的现实背景下提出课程内容结构化,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
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
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④。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有关联、联系、结构等,传递出要将学科课程内
容的各要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化可以改变学科教学中的知识碎片化问题,它不仅要求
建立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求实现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情感旨趣、意志品质、价值观念、实践技
能等的融通,这样的联系与融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导向了一条通往五育融合的学科路径。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五育不是独立的五个事物,而是相互关联、五位一体的,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育之“五”应当理解为“五
维”而非“五个”,五个维度分别指向“人”的道德侧面、智力侧面、体力侧面、审美侧面、劳动侧面⑤。在人类实践中,
多个侧面共生于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人身上:人带着良善的意图(德),运用知识与思维技巧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智),付出脑力和体力(体),伴随着自我的确证感与愉悦感(美),最终转化为劳动的成果(劳)。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五育也是紧密联系,“所有教育活动对人产生的育人成效,很难截然分离为这是‘德育’,那是‘智育’‘体育’,或
者‘美育’仅在这里体现,‘劳育’只在那里浮现”⑥。甚至可以说,完全独立的“某育”根本不存在,在实践中常见的
孤立知识点的灌输和对学生的道德说教并不是“育人”,所以也谈不上智育和德育。以智育为例,人们常说的帮助
学生学习知识时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等,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投入情感与意志,这样
的活动就不止局限于单一维度的认知活动,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活动。该活动过程不仅有人的智力侧面的塑造,还
有道德侧面、审美侧面等,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在学生的活动中融为一体。同样,单一的德育或美育也难以存在,
因为二者必然涉及一个人对善或对美的认知,换言之,智育之于德育或美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五育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有层次的:德智美三育属于抽象的第一层次,体育属于具体化的第二层次,劳育
属于更为现实和具体的第三层次⑦。德智美三育的内在联系涉及微观心理结构,三育依次作用于个体的意志结
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⑧。动态地看,三育指向对善、真、美的追求,求善、求真、求美是人之生命和谐发展和人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罗祖兵《论课堂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学科立场》,《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5期,第48页。
刘长海、孙伟《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何以可能———教育元素分类解析与整合利用视角》,《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2期,第29页。
石中英《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9期,第2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第11页。
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中国教育科学》2020年第5期,第88页。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3期,第10页。
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第163ꢆ166页。
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第160页。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