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ꢃ杨茜雯ꢃ多重证据视域下藏羌彝走廊石表述的迁播与交融
渡河流域的石棺葬和高碉的遗迹都很多,也是今天嘉绒藏族聚居的地方。今天岷江上游以西、大渡河流域一
带的嘉绒藏族,自称“葛庐”,“葛”音同“戈”,“庐”是“人”的意思,推测“戈人”即自称“葛庐”的嘉绒藏族的前
身①。法国学者石泰安也认为,“噶族”与今之藏族关系密切,是藏族的一支②。
无弋爰剑的后裔,还有支系沿着藏羌彝走廊的河道,往南其他地域迁移,有些支系南下到大渡河、安宁河
流域,与原来分布在这一带的氐羌族群会合,形成了许多近现代民族,如西南地区的白族、纳西族、景颇族等。
古羌人是今藏缅语系各族的主要来源③。孙宏开认为,现今有白石崇拜习俗的民族不仅是当代羌族,而且是
羌语支语言使用者的一个古老的、共同的文化特征④。
另一方面,石崇拜的风俗也在不断南传。古蜀国在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但尚有一部分开明氏余脉南
迁避祸。如文献记载古蜀国王子安阳王远徙越南并建立国家⑤。在古蜀文化嬗变、迁徙的过程中,虽然古蜀
国的葬式也有改为船棺葬的,但古蜀人的石棺葬和纵目叙事也有保留并不断南传。如彝语支民族,被认为是
古代昆明夷南迁与南方濮人发生冲突与融合,分化形成的各支系民族。《西南彝志》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彝族
先民与濮人相遇后,征服了濮人,占领了濮人的土地,于是“濮变彝了”的传说,当然也有“彝变濮了”的传
说⑥。昆明夷有出自氐羌系古蜀人成分。走廊南端的昌宁大甸山古墓葬,“部分墓坑中还竖立有石块,所出
山字格剑与滇西北石棺墓出土的同类器极为相似,推断这类墓葬与西北地区的氐、羌文化有关” 可见北方
文化的渐次传播和嬗变。也就是说,在北方文化不断南下迁播与当地文化的交融调适中,一方面石崇拜在传
承,另一方面某些符号则嬗变或丢失了。由此,石棺葬发生了演变,如蜀王死后要在墓前树立巨大的石块⑧,
现今在西昌、冕宁、越西等地发现的大石墓受古蜀石文化的影响⑨,大石墓极有可能是由原蜀国境内的邛人
向越嶲(今越西)一带迁徙所造成的。随着文化的南迁与在地化的调适,不仅石棺葬演变成了立大石块或大
石墓,石碉也由地理环境的改变成为土石碉、土碉或者消失。古蜀人的纵目叙事则保留在口传叙事中,连接
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如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都说人类曾有直目人的时代,纳西族的史诗
⑦
,
《创世纪》、傈僳族神话《盘古造人》也有竖目人的表述,可以说,“纵目神话现今最完整地保留在西南地区的
彝、纳西、傈僳等民族中,正说明了古蜀与现代彝语支一些民族之间存在密切的文化渊源关系”ꢇꢈꢉ。在北方石
崇拜的不断南迁与地方化中,石的叙事是多元的,总体表现出泛石、大石崇拜的倾向,与祖先崇拜、生殖崇拜
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石表述在不断迁播中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及文化风貌。
四ꢃ结语
藏羌彝走廊关于石的表述很丰富,从历史遗存、考古发现、民间文学叙事及民俗生活仪式中都能看到石
崇拜的各种符号。通过多重证据的互证和推测,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有甘青人群南下迁徙,到新石器时
代,文化已很繁荣。岷江上游作为石崇拜的一个关键节点,不仅有营盘山遗址说明与甘青氐羌族系的关系,
还在营盘山遗址看到石棺葬,且茂县石棺葬中有随葬白石,当今岷江上游仍有很多石碉等,与文献记载中黄
帝系与蜀山氏联姻成为蚕丛氏,古蜀蚕丛氏以“生居石室、死葬石棺”为国俗,作为蚕丛氏别名或同族支系的
冉駹人在汉代文献中就记载善建高碉,可知石棺葬、白石崇拜、石碉之间的关联,是古羌文化的符号遗留。但
石棺葬不等同于白石崇拜,石棺葬人群更早到达大渡河上游,但很稀少,不起决定作用。白石信仰的人群约
在东周时期更大量地迁入,带来白石文化的显性影响,在后世迁徙到不同地域并与多种文化交汇,形成了多
①
②
③
④
⑤
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23页。
石泰安《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耿升译、王尧校,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83ꢆ86页。
马曜《云南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源和流》,《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15ꢆ17页。
孙宏开《古代羌人和现代羌语支族群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2页。
如《水经注·叶榆水》引《交州外域记》的记述(参见:郦道元著、王先谦校《合校水经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28页);史学界对安阳王身
份的考证(参见: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ꢆ66页)。
⑥
⑦
⑧
⑨
蒙默《试论彝族的起源问题》,《思想战线》1980年第1期,第81页。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山市博物馆、昌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昌宁县大甸山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1期,第26页。
王川《藏羌彝文化走廊史话》,成都地图出版社2018年版,第48页。
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1978年第2期,第107页。
ꢇꢈꢉ石硕、李锦、邹立波《交融与互动———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第78页。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