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养、入职培训和职后专业发展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在职前培养阶段,应以教师教育机
构标准和专业标准,确保培养质量合格的未来师资;在入职培训阶段,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严控入职教师
质量;在职后专业发展阶段,应通过教师专业培训、高级教师专业培训,实现教师质量的长期提升。
再次,树立多方协同的教师教育质量观。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协调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
系为基础支撑,强化教师教育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沟通,实现多元主体共谋。教师教育质量改进涉
及多主体利益,需要党和政府部门、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配合协同,缺一不可。其一,坚持党的全面
领导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党对教育事业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决策部署、保障落实的职责。同时,政府
应进一步简政放权,运用政策法律、财政拨款、质量标准、信息服务等措施,引导和支持教师教育机构办学水
平的提高。其二,教师教育机构应发挥自主探索潜能,努力达成相应的机构和专业标准,积极与中小学协同
合作,保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其三,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实习和职后专业发展主要场所,应积极配合教师
教育机构,为教师培养提供不断的评估、反馈、引导和专业活动支持。
(二)靶向基础教育需求,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保持教师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度张力,关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教育供给以高质量教育
体系建设为表征和载体,而评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准心在于‘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方向引领
上。”①判断教师教育供给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卓越,关键在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
首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准,打造新时代教师队伍。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
奠基工程,应将高尚道德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贯穿于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牢固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新时代的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教育应以
立德树人为基准,将纯正师风和臻善师德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一方面,要打造独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思
政课程,从中华传统师德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资源②,观照教师未来职
业发展,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育活动中,加
强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教育活动应靶向提高未来教师道德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树立“德育是教师职责之
一”、“道德示范是教师教学生活的有机构成”的专业思想③。
其次,优化教师教育生源供给结构,把“托底性”生源向“基线型”、“选拔性”生源调整,吸引优秀生源投身
教育行业。从供给侧来看,早在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51.6%④,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
化阶段,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基础。然而,师范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一直处于中等偏
下的位置。当前,教师教育体系亟须以需求牵引供给,把提高教师教育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有计划
地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教师供给侧对于需求侧的高质量适应性。
再次,继续优化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服务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全方位实践体系,实现课程
理论同教育实践的同步交互推进、彼此衔接强化。这要求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的合作共赢机
制。在政府的引领下,建立优质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基地,高校与中小学应在实践教育环节,共同制定培养
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分享教学案例资源,探索师资协同培养模式。
(三)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
教师教育结构是一个动态演进系统,随着基础教育领域各要素的变化,必须及时予以调整。在新时代背
景下办好教师教育,应立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战略地位,从空间布局、
专业布局、层次布局等多重维度思考,与基础教育结构进行耦合协调,构建供需高水平平衡的教师教育新发
展格局。
首先,优化教师教育区域分布结构。要让教育高质量发展引起更多情感共鸣,必须在重视质量承诺的基
①
②
③
④
张新平《教育高质量发展:多维视域的审思与融合》,《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年第1期,第13页。
龚旭凌、曲铁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师德政策:回望、逻辑与前瞻》,《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第3期,第25页。
邵光华《发挥教师道德示范作用》,《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第73页。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23》,第690页。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