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卷第4期
024年7月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2
ꢀ
ꢀ
ꢀ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
ꢀ
Vol51ꢁNo4
ꢀ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Julyꢁ2024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历史溯源与时代内涵
王光明ꢄ张永健ꢄ吴立宝
ꢄꢄ摘要:我国教师教育的百年发展有其鲜明的历史脉络:坚守传统文化本色并融通外来经验是近现代我国师范
教育的“基因”,探索中国特色师范教育理论与培养模式是师范教育发展的主线,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师范教育是
新中国师范教育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师教育,注重舶来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和广大人民
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结合,构成了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的显著历史特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代,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在两个“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上形成新的时代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是
做好“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么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答卷的现代化,是追求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关键词:教师教育;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513
收稿日期:2023-1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研究”(BGA230255)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王光明,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ꢆbd690310@163com;
张永健,男,山东莒南人,教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
吴立宝,男,山东莒县人,教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
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政府举措和工作要求①,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
化提供了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中国式现代
化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对中国式
教师教育现代化进行历史溯源并明晰其时代内涵是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一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溯源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经了长期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坚守传统文化本色并融通外来经验,追求符
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师范教育理论与培养模式,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师范教育成为鲜明的历史印迹。
(一)坚守传统文化本色并融通外来经验: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基因”
虽然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始于借鉴国外经验,但从源头上始终坚持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根本,以
舶来品的科学技术等内容为辅助,这种中国化的追求贯穿于旧中国从西方引进师范教育的过程。1896年,梁启超
在《论师范》一文中着重介绍了日本的师范教育内容,提出借鉴日本师范课程设置,但同时强调日本的做法并不完
全适用于我国,主张以修身为第一科目、辅以诸国言语等内容,在全国推广师范学堂建设,培育熟悉中华文化精髓
①
②
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与任务》,《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第4ꢇ11页。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116
王光明ꢄ张永健ꢄ吴立宝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历史溯源与时代内涵
又兼通西学的师范人才①。同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强调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传承,政教昌
明,不能完全参考日本的做法,舍弃中华文化而拥抱西学;并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②,强调师范教育的根基在于研习传统文化,以其为根本,兼采西学。这些主张从理论上明确
了我国师范教育应坚守传统文化本色,融通外来经验。
1
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南洋公学设置师范院,将中体西用的思想应用于实践,由中文总教习指导学生自主研
修“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典籍,砥砺学生成长为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立身根本,又熟悉西学科学技术的经世致
用之才。同一时期的张之洞、张謇也在各自建立的师范学校实践“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办学思想。张之洞在武
昌师范学堂(1902年成立)中设置修身、读经、中文等科目,兼用外语、教育、体育等新课程。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
(1902年成立)中设置国文、修身等科目,配以数学、教育等课程。尽管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主张和实践不乏保守
和改良的浓厚色彩,但坚守传统文化本色并融通外来经验的思想,已经渗透进师范教育的血液,成为我国教师教
育孕育与发展不可忽视的“基因”。
(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理论与培养模式:师范教育发展的主线
在开展师范教育过程中,尽管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有识之士从未放弃
对本土化师范教育的追求,并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理论。1917年,陶行知学
成归国,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先后发表《教学合一》和《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阐发具有中国色彩的教育
理论主张。1926年,在中华教育改进社乡村教育联合研究会上,他正式提出“生活教育”主张,随后创建南京市试
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实践其“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培育扎根中国乡土、服务乡村教育的师资队
伍,成为倡导并实践本土化师范教育理论的先行者。1940年,陈鹤琴筹建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提出并实
践“活教育”思想,培养适应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人才。在苏区、边区、解放区,以徐特立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以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开展师范教育,努力建设面向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培育了一批
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人民教师队伍。
创设适用于中国本土发展的教师培养模式,也是我国师范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20世纪20年代,面对中国
大而贫穷、地区差异巨大、乡村教师短缺的现实问题,陶行知就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他提出“艺友
制师范教育”,将实习与理论学习有机统一起来,让师范生与好老师做朋友,在与有经验老师的交流、观摩体验和
实践中提升育人能力,加快培养适应农村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苏区时期,为短时间内培育红色教师队伍,中国
共产党人探索建立了短期师范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方式,培育附属小学和成人补习学校所需师
资,进而服务苏区人民的教育基本需求。边区时期,创建了集体学习、政治学习和学校教育相统一的师范人才培
养模式,注重校内校外相结合,有效促进了边区教师队伍建设,满足了边区人民提高文化素养的基本需求。苏区、
边区的师范教育实践彰显了为人民大众开展师范教育,服务人民群众的师资需求,是共产党人开展师范教育的初
心使命。
(三)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师范教育:新中国师范教育中国化的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培育人民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是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师范教育的追求,构成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师范教育发展特征,成为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不断迈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为
了满足人民大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党和国家建立了大量师范学校。1951年,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确定了每个
大行政区设立至少一所师范院校,培育高中教师;每个省和大城市设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恢复和重建
中等师范学校等,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从1949年至1957年的短短8年,高等师范院校就从12所增至58
所,增长了3.8倍,而到1960年更是锐增到227所,增幅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近17.9倍;中等师范院校则从1949
年的610所增长至1960年的1964所,增长2.2倍;同时大部分省市顺利建成完整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③。各类
师范院校的迅速发展为培养大量人民教师、满足人民群众对师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有效地建立了以人民
为中心、服务人民需求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师范教育三级体系。同时对于在职教师采用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
①
梁启超《论学校四(变法通议三之四):师范学校》,《时务报》1896年第15册,第2页。此文后收录于《饮冰室文集》,更名《论师范》。参见:梁
启超《饮冰室文集》册2,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2页。
②
③
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376页。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965、981页。
117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或者进修学校开展职后培训,形成职前教师、职后教师分轨培养培训的模式,这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
撑。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充分吸收苏区、边区、解放区师范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明确师范人才为人民服务
的培养目标,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师范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1952年院系调整后,师
范院校全部改为独立设置,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教育引导。1960年后,为克服苏
联教育模式弊端,师范院校增加毛泽东思想、党的教育方针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课程,服务人民大众的中
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步入建设“好师范”教育阶段。197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
进一步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为破解“文革”动乱造成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难题,快速补充大量优秀教师,
满足人民对好教师的诉求。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再次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发展任务,
鼓励优先发展中等师范院校,选拔最优秀初中学生进入中等师范院校学习,以优秀生源确保培养优秀教师,努力
满足人民对“好教育”、“好师范”的要求。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至1988年,全国中等师范院校达到1065
所①,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好师范”的需求。随着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进一步
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成为人民对“好师范”的高期待。为应对这一需求,一批中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通过多种形式
升格或重组为师范院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保送生制度,保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进入师范院校深造,造
就了优秀人才从教的“好师范”局面。同时,党和国家充分发挥主导师范教育变革的作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
化思政教育和师德养成,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范人才,更好满足人民对“好师范”的需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职前本科以下师资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的双轨模式,已不能
满足人民对优秀教师队伍的需求。为此,从1997年起,我国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拉开了面向在职教师提升学
历的序幕;2010年,开始面向本科生招收教育硕士,并从2009年开始设置教育博士,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
层次。这些举措打破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割的局面,塑造了以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为特征的师范教育新形
式。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以“教师教育”命名了这一新形式,自此“教师教育”一
词在实践领域和理论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迈进教师教育发展新阶段,并形成了专门
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与专业化教师教育并存的模式②。在育人模式转变的同时,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取得
显著成效,地方教育学院并入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3+1”、“2+2”等教师教育模式层出不穷③。与此同时,关注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进步的有机统一,成为党和国家教师教育政策关注的重心。加强薄弱地区教师队
伍建设,推进公费师范生培养,注重对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提升,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
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教师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
求,建强教师教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党的强力领导下,《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教育部办公
厅关于做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
划》、《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解决了一些区域或部分
学科师资匮乏的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过渡到“优质均衡”奠定了师资基础。强国必先强师,为了建
ꢀ
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党和国家又密集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新时代基
础教育强师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为加快建
设教育强国、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正在且将持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此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技
术在教师队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较早在国际上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颁布教师数字素
养国家标准,推进教师教育弯道超车。2018年、2021年教育部先后颁布实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
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荐遴
选工作的通知》,2022年颁布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以及颁布教师数字
素养,意味着我国数字技术和教师教育的融合,已经走在世界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前列。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①
②
③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793页。
王鉴《中国特色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逻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7期,第34页。
梅兵、唐玉光、荀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演变及我国的选择》,《教师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第5页。
118
王光明ꢄ张永健ꢄ吴立宝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历史溯源与时代内涵
兴的筑梦人,塑造教育强国之师,将办强教师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满足办好人民群众身边每一所好学校以及创新
人才自主培养的需求,高质量践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中国化的使命担当。概言之,从
建立数量先导的师范教育到建好师范教育,再到建强教师教育,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是新中
国师范教育一以贯之的追求。
我国教师教育一直以来都强调将舶来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传统为我国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并赋予了其独特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师教育更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入
其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这正是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与西方注重物质特征式现代化的根本区
别。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
“两个相结合”的经验和理念,即舶来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舶来经验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的结合,为
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揭示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应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
统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
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需注重与广大
人民群众价值观的结合。教育是民生之本,教师教育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推进教师教育现代
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群众需求,满足他们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同时,将人民群众的共
同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相
结合”,既是对我国教师教育历史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思想。
二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学
者从目标ꢇ手段的视角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确定为理念、内容、制度、手段和治理体系相统一的现代化①,有学者
从理论演绎视角将其分解为教师队伍、理论体系和实践自洽的现代化②,这为学界深入理解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提
供了有益参考。而中国教师教育百年溯源的“两个相结合”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提供了历史视角。
(一)根本保证: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注重舶来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尊重中国国情实际、充分发挥
共产党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追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构成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模仿借
鉴国外师范教育经验,加速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之一,但这种教师教育现代化不是单纯模仿学习西
方的现代化经验,而是基于中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培育解决中国教育需求的人民教师队伍,创建
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陈宝泉的“师范独立”
思想、徐特立的新民主主义师范教育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立足国情的教育探索。在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中,中
国共产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大批的人民教师成为当时教育发展主
要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边区、解放区通过领导建立列宁师范学校、列宁暑期学校、鲁迅师范学校等不同
师范学校,将培养师范人才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满足了红色根据地教育发展的师资要求,同时为新民
主主义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毛泽东强调“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
的教育家和教师……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③,将培养人民教师视为中国共产党领
导推进教育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变落后的经济与科学文化局
面,并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速实现现代化,教育、科技、教师被党和国家赋予了更为重大的目标和期
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
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
家”④。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党领导人民在师范教育领域开展了系列改造、改革,完成了师范教育的社会主义
①
李森《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价值及举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14ꢇ24页;龙宝新、李莎莎《中国式教
师教育现代化:逻辑、特征与路径》,《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第5期,第1ꢇ10页。
②
③
④
孙杰远《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7期,第226ꢇ233页。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82页。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19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改造,推进师范院校建设和调整工作,先后成立了一批初等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调整组建了
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和在职教师培训机构,为教育普及奠定了人才基础①。进入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对师范教育的领导,注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
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②,这进一步促进了师范教育的转型升级。党和国家将师范教育视为发展教育事业
的战略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文件,先后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旨在保障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优先地位,
师范教育质量和数量得到长足发展③。2001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教师教
育”一词取代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走向开放、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
基础工作来抓,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⑤,更加重视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作用,出台了《中共中
ꢀ
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推动教师教育在坚守人民教育
本色的同时,也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由此开启了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实现现代化
的新阶段。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一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教师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中国式教师教育事业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加速实现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进而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
(二)根本问题: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做好“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么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答卷的现
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师教育,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相结合、培育优秀教师队伍,这是历史
留给当代的重要财富。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史揭示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秀教师是发展
的必由之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我国师范教育的优秀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坚持开放包
容、不断追求创新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基因”,这也构成了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基因”。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离
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拥抱创新发展的教师队伍。换言之,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必须回答怎样建设教师队伍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党的教育方针
百年薪火相传,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教育聚焦“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⑥,努力培养熟悉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又胸怀世界、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更需要深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么
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的时代之问。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需要建设什么样的
教师队伍的应然回答,其中师德师风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底线标准,师德师风在我国是建设高素质教师的首要标
准,也是教师能够以德施教、行为世范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保障。从教师职业视角看,习近平关
于“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大先生”的重要论述,为教师教育塑造什么素质的教师指明了具体方向,为中国式教师
教育现代化目标拟定提供了思想引领。从师生关系视角看,习近平关于“四个引路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的
重要论述,为教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的教师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中国式教师教育师生关系内容注入了深
刻内涵。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习近平关于“四个引路人”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新时代解锁教师教育塑造什么样的
专业化教师提供了密钥,使得跳出教师教育,塑造能够成为“四个引路人”专业化教师,成为中国式教师教育新的
使命担当。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要求视角来看,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特别将求是创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侯怀银、李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师范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师教育学报》2021年第4期,第1ꢇ9页。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55页。
曲铁华、于萍《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第36ꢇ44页。
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第3ꢇ11页。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编《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216页。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34页。
120
王光明ꢄ张永健ꢄ吴立宝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历史溯源与时代内涵
新作为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之一,为教师怎样躬耕教坛,为中国式教师教育塑造什么样的创新型教师注入了时
代内涵,也成为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战略的基础保障。培养拥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
心,立志躬耕教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强国有我”伟大抱负的新时代教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伟业,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三)根本主线: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注重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推进人
的现代化,是历史留给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启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彰显推进人的现
代化、教师现代化是主线任务。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培育人民教育家是师范教育发展的主
线,也是教师教育不断迈向现代化的主线。尽管在1933年《申报月刊》曾组织过中国现代化的探讨①,但此时的探
讨仍局限于工业化等物质层面,对于人的现代化的探讨尚未涉及。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国民性改造”,1949
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
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②,这里的人民已经被赋予了现代
人的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师资已成为
党和国家的共识。从世界范围看,德国、美国等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教师教育
的根本任务,才有可能促进国家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提质,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乃至全球竞争力。从现实需要
看,新时代迫切需要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培育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这成为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同时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内在要
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教育强国,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鲜明指出,“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
尚”④,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强化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育技术等系统要素的高质量发展。
课程体系需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前沿课程,夯实教师成长发展的课
程基础。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典型经验,融合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
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群体。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着眼世界前沿
和国家重大需求,革新教师教育内容、技术、方法、体系,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的“大先生”和教育家,成为
贯穿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主线。
历史长河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和“本来”依据,赋予其独特的底色,并昭示了
其前进的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时代的创新。在中国共产
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持续推进督导、督政,深化落实教师教育政策,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高素质师
资基础。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领导,更是实现教育强国、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继续坚守正道、勇于创新,不断推动教师教育
的现代化进程,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罗银科]
①
②
③
④
《申报月刊》1933年第7号为“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3月13日,第1版。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33ꢇ34页。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