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log title
搜索
40 卷第期  
2013 11 月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0,No.6  
November,2013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舒大刚吴龙灿  
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2.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  
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之学次之》、《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  
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义逃难”、“违背孔真的现象自严遵始融》《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  
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汉末巴蜀经学与巴蜀地域政治经济命运密切关联今古兼治,  
扬马击郑于是以杨门之学和谯氏之学为代表的通经致用之学和谶纬学大兴。  
关键词蜀学经学巴蜀汉代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306⁃0005⁃09  
巴蜀大地自古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学术文化  
授领域的所作所为及其成就。  
几乎与中原同步孕育并行发展然而由于巴蜀地  
界西南边缴俗杂蛮夷之风习尚异类之学故时至  
战国及汉初或被中原人士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  
汉代巴蜀经学渊源略说  
汉代巴蜀经学之渊源最可信据者汉书·  
循吏传所记文翁化蜀史迹以为至今巴蜀好文  
1]卷五秦策三》  
[2]卷八十九循吏传》  
之长”  
或称其有蛮夷风”, “ 好文讥  
2]卷八十九循吏传》,卷二十八地理志》  
或又称蜀椎髻左言,  
文翁之化也”  
。 “文翁庐江舒人  
”  
少好学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  
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  
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  
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  
3]《蜀王本纪》,243-244  
不晓文字”  
似乎与中原礼义之邦有  
着相当的距离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巴蜀不仅有其  
自身的文化发展序列也与中原地区有着较早的学  
术文化交流特别是经西汉景帝时期文翁建立学宫  
于成都市中引进儒家七经教育以后巴蜀的学  
术文化便迅速与中原合流蜀学比于齐  
2]卷八十九循吏传》  
”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前汉承秦  
博士所教六艺百家皆备文翁为奖励学习采取  
了很多优惠助学政策:“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  
4]卷三十八蜀书·秦宓传》  
[2]卷八十九循吏传》  
”  
巴蜀与齐鲁同风的说法,  
赍计吏以遗博士。”  
学员学成归蜀,  
俨然是儒学文化的又一传播和弘扬基地本文拟以  
两汉时期经学为背景略探巴蜀学人在儒家经典传  
都有重用并立地方官学就学者减免税赋学有所  
成者起用于是上学成了蜀地荣幸蜀学大兴。 “数  
收稿日期2012⁃11⁃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0@ ZH005)“巴蜀全书”,四川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SC12E00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RX12ZD02)“中国儒学文献通史”,“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  
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RX13ZD02)“汉魏经学传承与文献考述”。  
作者简介舒大刚(1959—),重庆秀山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儒藏主编、《巴蜀全书》  
总编纂主要从事儒学历史文献学等研究;  
吴龙灿(1969—),浙江永嘉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宜宾学院思想家研究中心讲师主要  
从事历史文献学经学中国哲学政治哲学等研究。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7]卷三九  
大邑县学振文堂记》:“吾州之俗检  
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  
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  
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  
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  
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  
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  
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  
。”  
履醇固而被服文雅盖自汉以来代有显人胡安  
先生林翁孺庄君平以经授长卿子云流风所渐,  
7]卷四〇  
儒学日茂。”  
寰宇记》、魏了翁、《方舆胜  
等所言可靠则蜀学倡教不得自文翁始因为早  
在文景时期已有胡安在蜀中传经矣然而成巴蜀  
教化规模而为天下模范者当为文翁文翁与胡安可  
谓两汉巴蜀经学教育之先驱。  
2]卷八十九循吏传》  
齐鲁焉”  
后来武帝立学于文翁亦有  
取法:“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  
汉书·地理志》:“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  
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  
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其  
后有王褒严遵之徒文章冠天下由文翁倡其  
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 ‘ 有教无  
2]卷八十九循吏传》  
为之始云。”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有类似记载:  
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  
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  
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  
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  
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汉亦立文学孝  
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  
2]卷二十八地理志》  
。’”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故司马相如耀文上京扬子云齐圣广渊严君  
经德秉哲王子渊才高名隽李仲元  
湛然岳立林公孺训诂玄远何君公谟明  
弼谐王延世著勋河平斯盖华岷之灵标江汉之精  
5]卷三蜀志》  
之始也。”  
文翁立教是以儒家七经》(即  
5]卷三蜀志》  
》、《》、《》、《》、《春秋》、《孝经》、《论语》)  
华也。”  
此八人乃为世所称的蜀学事功之  
为主体的经学教育直接启导了汉代巴蜀经学发展。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成都孔子庙条  
:“昔司马相如教授于此。”曹学佺蜀中广记卷  
石室条引寰宇记:“石室司马相如教授于  
代表人物宋田况进士题名记》:“蜀自西汉教化  
流而文雅盛相如追肩屈扬雄参驾孟其辞  
其道皆为天下之所宗式故学者相继谓与齐鲁同  
8]卷三〇  
。”  
皆称汉代蜀学盛况。  
清顾蔼吉隶辨卷七石室壁间题字”,从文翁  
6]卷一  
从者数千人。”  
可见规模之大从学之众。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卷三十四人物志:“胡  
旧志临邛人聚徒教授白鹤山点易洞先生明天  
文历象阴阳之数司马相如从学焉后乘鹤仙去。”  
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六亦载:“白鹤山在城西八  
常璩曰临邛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今白鹤  
汉胡安尝于山中乘白鹤仙去弟子即其处为白  
鹤台。”《蜀中广记卷七四引此文末有司马相如  
当年所派学于京师的张叔之孙张景的题字中发现  
称赞张叔》 《,〔遗诣京师受业春  
9]卷七  
》,〔学非仲舒智非胡母”  
,“道为国师出  
又说叔之子弘农太守张  
子阳,“著德义方袭父经业,《春秋》《尚书》,海内归  
9]卷七  
典方州忠著金石”  
9]卷七  
”  
可见张叔不仅自己是有成就的名儒名  
而且其儿子张子阳孙子张景都极有造诣堪称  
汉代巴蜀第一经学世家”。  
6]卷七四  
从胡安先生授于此”  
益都耆旧传》:“胡安临卭人聚徒于白鹤山司马  
相如从之受经此县又有林闾善博学自古天子有  
又卷一三引  
又据隶续》“石室六题名跋云:“文  
石室亦如李刚鲁恭武氏石室壁间皆刻古圣贤  
6]卷一三  
[10]  
輶车之使惟闾与严君平知之为扬雄所师。”  
画像题识姓名。”  
其中有扬子云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为学成名在文景之间早于文翁之倡教立  
其学受之胡安。  
可见二人也加入了画像上题识的行列。 《隶释》  
卷一四又有学师宋恩等题名》,“在成都周公礼殿  
门之西序蜀人谓之学师题名”。 题名中其称师者  
二十人史二人孝义掾业掾各一人易掾二人易  
师三人尚书掾尚书师各三人诗掾四人春秋掾、  
议掾文学孝掾文学掾各一人文学师四人从掾  
位及集曹法曹贼曹辞曹史又三十二人其漫灭  
魏了翁卭州新创南楼记又记蜀中人物之盛  
:“临卭居蜀上游鹤山襟其西卭水带其南风气  
融液土田衍沃民生其间检履醇固习尚儒雅盖  
自胡安先生林闾翁孺尝为汉卿云从之受业卒以  
名世庄遵陈立嗣有显问风流所渐 代不乏  
舒大刚吴龙灿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不可辨者十三人汉永平中尝为四姓小侯立学置  
),以此不见信引者注)。 ……博士缺众人  
[2]卷八十八  
五经师此则蜀郡诸生也当是郡守兴崇学校者镌  
石纪德诸生既刻姓名而诸曹史亦缀其  
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儒林  
赵宾既然曾经传学之术于孟喜他在世的  
时间就应与丁宽同时约在汉景帝之时可惜赵宾  
除留下用荄兹》 “箕子遗说外再无其他  
学说可考。  
10]卷一四  
。”  
该书作者又说:“成都又有左右生题名  
10]卷一四  
于此可见当  
一巨碑盖左学右学诸生也。”  
时巴蜀学校规模建制蜀郡不仅有专门的学校始  
建于文翁的石室教授儒家七经”,而且有专门的  
教师易掾书掾诗掾孝掾春秋掾以及其他管理  
人员传道授业还有区别生徒类型和等级的左学、  
再晚有严君平他名遵字君平是汉宣帝元帝、  
成帝时人史家说他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  
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  
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  
依于忠各因执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  
10]卷一四  
右学其学校壁间皆刻古圣贤画像”  
然大观领先中土。  
诚卓  
2]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  
下面分类论述汉代巴蜀经学之源流和成绩。  
一枝独秀的巴蜀易学  
”  
专精大易》,躭于》《》”  
又说他雅性澹泊学业加  
5]卷一〇上  
宋郑樵  
学在巴蜀的传播渊源有自从传授时间  
通志·艺文略》“五行家易占类著录有周  
易骨髓诀一卷注曰严遵撰”;《宋史·艺文志》  
筮龟类严遵卦法一卷二书虽然不见于汉  
唐人的著录疑为后世依托但颇得严遵易学特征。  
巴蜀学的特色以象数卜筮为主赵宾授  
孟喜对今文象数派的孟京有影响。  
此外胡安有仙气严遵以卜尊后之扬雄兼师二法。  
魏了翁说远有胡安先生授之  
上考察似不迟于中朝商瞿史记作鲁人但汉文  
翁石室壁间所刻古圣贤画像其名乃为商瞿上”,  
杨慎据宋人的说法认为是瞿上乡在四川双流牧马  
山一带 由于资料缺乏此处不予讨论 如果  
从两汉学文献来考察巴蜀易学是非常久远  
前引汉初胡安居邛州白鹤山传》,司马相  
6]卷一四  
如曾从之学》  
宋人魏了翁卭州白鹤山  
5]卷五〇卭州白鹤山营造记》  
营造记就说:“(州之西直治城十里所有山曰  
”  
胡安居洞授》,临台升  
白鹤,……远有胡安先生授之洞近有常公谏  
可见他是修道成仙之人当是仙道之流严遵以  
卜筮劝善兼道家数术二术其书之传世者有道  
德指归》,最大特色就是融合》《》,沟通儒道。  
书仿周易六十四卦上下经例老子分为七十  
二章上下二篇,《说目:“昔者老子之作也变  
化所由道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  
下经配地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  
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上经四十  
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  
7]卷五〇  
司马相如179-117)在文  
议读书之庵。”  
帝景帝时已经知名他向胡安学习易经》,应该是  
青年时期的事情最迟也应在文帝末年157)或  
以前中原的田何传授大约在惠帝时,《高  
士传曾说惠帝亲幸其庐以受业”,当与胡安是同  
一时代人田何传于中原胡安也在巴蜀传授  
二人也许稍有前后但相去不远司马相  
如生活的时代应该和学博士杨何同时他在  
12]卷首说目》  
上林赋中说修容乎翱翔乎述  
。”  
严氏得一篇又说:“大易乾乾  
11]卷二上林赋》  
”  
云云表明他为学比较关注  
光耀万物资始云蒸雨施品物流行元首性命玄  
12]卷一得一篇》  
史所谓其专精大  
”、“《“《”,史志说他曾经  
玄苍苍无不尽覆。”  
跟从胡安学是有根据的。  
》,耽于》《》”,诚非虚语世谓连山占用  
七八”,《周易占用九六”。 扬雄少时即从君平  
游学仿易经太玄》,成一代拟先锋张  
巴蜀稍为晚一点的传人有赵宾文献显示  
他曾经为中原易家孟喜的老师。 《汉书·儒林传》  
:“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以为  
行成说扬雄太玄》“义取于连山》” ,当是赵宾、  
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兹  
君平所传。  
。’宾持论巧慧,《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  
云受引者注孟喜喜为名称扬引者注)  
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承认引者  
四库馆臣述学变迁说:“《本卜筮之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  
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入于禨祥再变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13]卷一  
而为陈务穷造化。 《遂不切于民用。”  
的儿子李譔俱传本家之学后从尹默讲论义理,  
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曾做过蜀汉后主太子的  
师傅李譔著古文》、《 尚书》、《 毛诗》、《 三  
》、《左氏传》、《太玄指归”,是巴蜀首批古文经  
胡安严遵尚近于左传》。 赵宾之法则远  
启孟为禨祥学鼻祖 学人曾经分析汉代  
学为四派:“训诂举大义服是也”;“阴阳灾  
京是也”;“章句师法梁丘博士  
学著作史家说他的书皆依准贾 异于郑  
14]  
[4]卷四十二蜀书》  
之学是也”;“象释经高是也” 。 放之蜀  
严遵颇近周扬雄太玄似费赵宾实启  
至于讲究章句师法的博士》,本为蜀  
人所不喜如李弘扬雄),但史说蜀之学于京师者  
比齐鲁”,传其术者当不乏其人宣帝时郫县人何  
武与成都人杨覆众等因歌王褒中和颂》,赢得宣帝  
奖励于是武诣博士受业治》,以射策甲科为  
”  
是比较纯粹的古文成果。  
巴蜀学人多隐士他们学习易经多在于应用  
和卜筮不在意著作即使著述了也不在于炫世故  
文献传者不多宋代青阳梦炎说:“蜀在天一方士  
当盛时安于山林唯穷经是务皓首不辍故其著  
述往往深得经意然不轻于自炫而人莫之知书之  
16]卷首  
藏于家者又以国难而毁良可嘅叹!”  
他说的  
2]卷八十六何武传》  
所传无疑就是博士。  
东汉时期的太学仍然信守西京的施梁丘、  
”  
虽然是南宋情况但是对于整个巴蜀历史来讲也未  
尝不是如此直到东汉时巴蜀学传授与博士  
》、古文相结合才产生了一批学名  
正如前述景鸾易说”、冯颢易章句》、李譔古  
京氏之传蜀人受学师法也多是博士》。 《后汉  
记谯玄谯瑛世传》,玄在西汉哀帝平帝时  
瑛为东汉章帝的师傅家自为学杨由传》  
:“杨由字哀侯蜀郡成都人少习》,并七政  
文易指归等文献这些似乎是巴蜀学的首批  
成果至于三国时郪三台人王长文又远承扬雄  
的故智造起易经他是蜀汉犍为太守王颙的  
儿子曾经依仿周易创作通玄经四篇其书有  
文言》、《卦象等篇可以用来卜筮当时的人比之  
于扬雄太玄》。 从此之后巴蜀学代代都有传  
而且越传越显至宋代便有程颐易学在蜀的  
不过那是后话了。  
15]卷八十二上杨由传》  
元气风云占候为郡文学掾。”  
段  
翳传:“段翳字符章广汉新都人易经》,明  
风角时有就其学者虽未至必豫知其姓  
15]卷八十二上段翳传》  
华阳国志又载郪县今三  
。”  
人冯颢少年曾跟从成都杨班张公超及东平人  
虞叔雅学习后来易章句刺奢说》,修黄  
5]卷一〇中  
段尚占冯颢则崇黄老,  
恬然终日”  
渊源有自的》《之学  
自然是严遵一路风格可见是巴蜀学的本来特  
。  
司马相如封禅文:“《元首明哉股  
肱良哉。’ 因斯以谈君莫盛于唐尧臣莫贤于后  
11]  
后汉书又载任安受孟氏易》,折象通京氏  
。” 所引即益稷》。 文翁遣张叔等入京从博士  
七经”,还教吏民,《尚书即在其中此时的尚  
之学皆今文。  
》,景鸾治施氏易》,。 《华阳国志卷  
一一又说成都任熙通京易》,都是师法博士》。  
这些记载说明东汉巴蜀学传授在本土特色  
还有势力强大的中原官学博士易。  
及至东汉巴蜀治尚书学的人物有三位张  
杨统何随。  
东汉时期古文经学经过郑众贾逵马融许慎  
等人努力已经取得很大成就郑玄又兼治今古遍  
注群经开辟经学郑学时代 可是这些学术形  
似乎对蜀中影响不大及至三国时期刘表在荆  
州设立学宫表彰古文经学搞经学的司马徽宋衷,  
搞文学的王粲王凯等皆活跃于这里在经学上都  
与郑学对抗梓潼的尹默李仁自感益部多贵今  
而不崇章句”,“知其不博”,于是二人乃远游荆  
从司马德操名徽)、宋仲子名衷等受古学皆  
通诸经史”,这样一来古文经学才传入蜀中李仁  
后汉书本传载张楷字公超成都人为汉  
和帝时郡守司隶校尉张霸中子,“严氏春秋》、  
15]卷三十六  
古文尚书》”  
。 《严氏春秋公羊,  
自是今文;《尚书却是古文学。 《后汉书说他父亲  
张霸从樊儵受严氏公羊春秋》, 遂博览五  
15]卷三十六  
’”  
是公超之学亦得于家传公超不乐  
仕进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华阴遂有  
公超市”,五府连辟举贤良方正皆不就桓帝时  
坐系廷尉诏狱积二年恒讽诵经籍尚书  
15]卷三十六  
》”  
公超所作古文尚书注是巴蜀第一  
舒大刚吴龙灿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学著作考其时代略迟于马融稍早于郑  
在中国古文尚书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杨统家居新都五世皆传夏侯尚书》(见前引  
鸾有齐诗窔集》;杜抚定韩诗章句》,诗题约义  
》;杜琼著韩诗章句》10 余万言李譔撰毛诗指  
》。 终两汉三国之世蜀中学文献其可考者  
仅此种而已今并皆不传 自东汉末年郑玄据  
毛诗》,三家遂废经学形成郑学时  
而蜀人杜琼犹在蜀汉时为韩诗10 余万字  
章句》,李譔又以贾马之学以驳郑是皆不屑作  
人云亦云随风而靡之学者。  
益部耆旧传》)。 何随字季业蜀郡郫人汉司空何  
武之后,“韩诗》、《欧阳尚书》”。 蜀汉时因世  
有名德征聘入官”;入晋不仕,“居贫固俭衣弊蔬  
昼躬耕耨夕修讲讽”,“目不视色口不语利。  
5]卷一一  
谭言十篇论道德仁让”  
今文学特别是何随其祖武乃为汉宣帝唱王褒  
中和颂》、留从博士习自西汉中期至魏晋  
何两家皆  
胜义迭出的》《春秋》《孝经》《论语之  
时期垂三百年家学不衰亦可谓能世其家学矣此  
吴福连拟四川艺文志又考知汉有王涣李  
晋又有常宽常勖陈寿皆通尚  
蜀人之治》,不主文献纂述而在于日用常  
考诸嘉庆四川通志清代蜀人著述总目》,  
巴蜀古今学文献汉有16 ,  
10 清代30 余种总计50 余种 数量  
虽然不多而特色却很鲜明据吴福连拟四川艺  
文志考证说:“蜀之制封禅书前有相如后有  
杨终典礼莫重于此也。 《范史犍为董钧习庆  
氏礼》,永平中东汉明帝年号公元58-75 草创  
礼制多用其议学之名家与? 《华阳国志》  
说李譔常宽文立司马胜之王化常骞皆治三  
17]  
》” ,尚书之学不替其传矣!  
西汉时期,《亦传入巴蜀文翁石室所授七  
之中即有诗经》,唯不详所传何家之》。 考  
司马相如美人赋》,有所谓途出郑卫道由桑  
》,朝发溱洧》,暮宿上宫’”(《古文苑卷三之  
卫即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桑中》、《溱  
又为鄘郑之诗,“上宫桑中所约之处……  
一篇美人赋》,俨然在作诗经卫之旅自非  
熟于者所不能为。  
17]  
’,之传益广矣!”  
这是两汉三国蜀人  
学传授的情况可谓代有其人世传其美。  
礼仪的最高境界当然是祭天而祭天最隆重之  
举则是封禅汉武帝文治武功既成欲告天祭地以  
炫百世无有之功烈而董仲舒诸儒不知其仪得司马  
相如临死前所草封禅书而成其事其书自今犹保  
存在史记之中蜀人学论著应以此为最早  
也最巨其后则有东汉景鸾撰礼略》,三国王长  
文撰约礼》,晋杜龚撰丧纪礼式》,虽然今已不传,  
东汉至于魏晋四家并传于时据吴福连  
拟四川艺文志考证当时鲁诗者李业习  
齐诗者任末景鸾韩诗者杜抚杨仁杜琼、  
17]  
何随三家之学不绝于蜀矣 然而这只是博  
学的情况与中原一样民间学人之专攻则  
毛诗为盛吴氏又说:“而其时习毛诗倍  
多于三家毛诗最显于时若文立司马胜之、  
常勖王化李譔任熙常骞常宽皆常璩所称治  
17]  
但顾名思义都是镕铸礼经自成一家言” 。 甚  
至其后唐峨眉人仲子陵撰五服图》10 取丧礼所  
服缌麻大功齐衰斩衰五种服制绘成图解贞  
元九年(793)上于朝其实质仍然是主于实用的。  
汉人之传春秋》,初期唯有公羊齐胡毋  
子都公孙弘赵董仲舒皆传公羊后来衍为  
颜氏严氏俱立于学官是为春秋今文学宣帝  
以其祖故戾太子喜穀梁》,于是议立穀梁博  
至成帝时刘歆于整理群书时得古文左氏春  
》,以为事富而辞艳请立左传于学今文诸博  
士不肯置对歆撰移太常博士书以让之从而引  
春秋今古文之争。  
[17]  
毛诗者也。”  
巴蜀专著性学文献到了东汉才见著录。  
后汉书·景鸾传能理齐诗》”,“……  
15]卷七十九下  
”,“名为交集》”  
后汉书·  
杜抚传抚犍为武阳今彭州受业于薛汉,  
韩诗章句》。 后归乡里教授弟子千余人,“所作  
15]卷七十九下  
诗题约义通》,学者传之杜君法’”  
三国志·蜀书又载传任安之术的“〔年八  
十余延熙十三年(250) 韩诗章句十余万  
4]  
” 。 又载李譔传其父仁师尹默所得荆州古  
4]  
,“著古文……《毛诗》……指归” ,又说其旨与  
王肃所著书合显然与郑笺立异 据上所引景  
蜀中传春秋大致与中原同步 史称庐江人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翁少好学春秋》”,“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  
好教化”,遣张叔等东受七经”,还教吏民,《春秋》  
必在其中这也许是春秋传入巴蜀的最早记录。  
春秋》,行在孝经》”之言后人亦有圣人之行  
莫先于孝圣人之书莫先于孝经》”(范祖禹说之  
自汉代以来统治者倡言以孝治天下”,孝  
之书童而习之长而能诵自秦汉以来巴蜀人  
士重德兴孝早成传统古代巴蜀之忠臣孝子固不  
绝书于历代史志而耆儒硕学在研习儒家五经同  
孝经也是精研恪遵足以名家。 《孝经亦  
文翁化蜀的教材七经之一早在西汉文景之时,  
在文翁张宽等人的倡导下提倡德孝的经典孝  
随孔子五经论语传人蜀中成为造就巴  
蜀士人重树巴蜀民风的重要经典巴蜀学人从立  
立言两个方面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祖国文化的  
孝学内容。 《华阳国志:“严遵……常卜筮于  
假蓍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  
华阳国志张叔从博士受经春秋章句》,此  
乃蜀人有春秋学著作之始 常璩还载:“《穀梁  
首叙曰:‘成帝时议立三传博士巴郡胥君安独  
5]卷一〇下  
左传不祖圣人。’”  
这是迄今可考的巴  
蜀学人最早的春秋学说汉哀帝时刘歆移太常  
博士书批驳当时博士左氏不传春  
2]卷三十六  
》”  
诸博士之说盖亦祖于胥君安也。  
后汉书·张霸传:“霸以樊儵删严氏春  
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  
15]卷三十六  
’。”  
汉书凡言某氏学皆学派  
师法也张霸是史书明确记载蜀人在春秋学上  
形成学派的第一人。  
5]  
与人臣卜教以忠于是风移俗易上下慈和。”  
两汉三国时期蜀中治春秋据吴福连拟  
四川艺文志考述:“而治公羊又有张楷刘  
张裔王化李譔著左氏指归》,黄容著左传  
》,又有尹默李宓皆治左传》;而寿良王长文,  
:“郑子真褒中人也玄静守道履至德之行乃  
其人也教曰:‘忠孝爱敬天下之至行也 神中五  
帝王之要道也。’成帝元舅大将军王凤备礼聘之  
不应家谷口世号谷口子真神中五征未详其  
17]  
[5]  
三传并治 此汉晋之最有名者也。”  
然而,  
)。” 无处不体现出鲜明的德孝特色 巴蜀古  
这一时期蜀中史学发达而经学稍衰,《春秋文献  
除上述所举者外仅有杨终春秋外传》12 、《春秋  
代的孝经学成就与其他经学成就一样也取得了  
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突出成绩然而由于时代久  
巴蜀古代文献大量亡佚清嘉庆重修四川通  
著录古代蜀人孝经学著作仅有10 而始记  
隋何妥孝经义疏三卷其实不确如张宽等人之  
教习七经》,其中就有孝经》,其时间早在文景之  
严君平教人子以孝孝人弟以悌”,郑子真能总  
结出忠孝爱敬”、“神中五征至行”“要道”,当  
然也得力于孝经传入时间都在成哀之间远较  
隋代为早。  
15]卷四十八杨终传》  
章句》15 万言  
王长文春秋三传》13  
[5]卷一一  
5]卷一一  
黄容左传抄数十篇  
论语本文翁化蜀的教材七经之一举凡巴  
蜀学人之业儒者必为研修而有论语著述者有  
汉末谯周论语注》,其余多仿效论语之作。 《法  
》13 篇是扬雄的哲学著作体例效仿论语》,和他  
太玄效仿周易一样是经学史上最早的拟经  
之作班固在汉书·扬雄传中详述法言的写  
作目的和内容:“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  
圣人……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  
独步学林的小学谶纬学”  
小学诸书粗可分成启蒙识字系列说文解字系  
方言别语系列音韵训诂系列等在上述四大系  
列中蜀人皆有良好表现。  
2]卷八十七扬雄传》  
论语》,号曰法言》。”  
法言》  
不特语言取法论语》,其篇章得名亦仿论语取其  
首章首句为称北宋司马光撰读玄 倍加推崇: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时期识字之  
书有六一是秦代所传仓颉》3 有文字3300 ;  
二是武帝时司马相如凡将》;三是元帝时史游急  
》;四是成帝时李长元尚》 (以上急就元  
二书文字不出仓颉只有司马相如凡将》  
有超过而且没有重复字);五是扬雄训纂》,这是  
仓颉三篇的续篇其文字来源是平帝时曾征天  
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扬子而谁与荀  
殆不足拟况其余乎?”蜀汉犍为太守王颙之子王长  
亦仿论语无名子》12 蜀学的仿经传  
统甚至还影响了入蜀人士如隋末王通曾为蜀王侍  
蜀司户参军也曾仿蜀儒故智遍拟群经及论  
》,而作续六经中说》 。  
2]《艺文志》  
孝经是儒家重要经典汉人称孔子有吾志  
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  
扬  
10  
舒大刚吴龙灿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雄再从他们所记的文字中取其有用者”,编录而  
六是扬雄仓颉训纂》,系扬雄对原仓颉中重  
复之字进行抽换而编成东汉时班固有再续仓颉  
训纂之作 至此六经群书的文字盖无遗漏了。  
汉代最早的小学著作是司马相如凡将》,收字最多  
的小学著作也是司马相如凡将》,还有扬雄训  
》、《仓颉训纂》。 吴福连赞曰:“《凡将》、《训纂》,  
翟酺尤善图纬天文历算……援神》、《钩  
解诂十二篇”;景鸾兼受》、《图纬作  
易说诗解》,文句兼取》、《》,以类相从,  
名为交集》,……又抄风角杂书列其占验兴  
一篇,……数上书陈救灾变之术”;杨由少习  
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段翳易经》,明风  
”;赵典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  
贯综受业者百有余人”,“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咨  
17]  
蜀儒小学冠冕海内。”  
15]卷八十二上段翳传》  
扬雄不仅有识字韵语训纂》,还有汇释古今中  
外方言的语言学巨著方言》,而这些又是他从林闾  
翁孺严遵两位先辈那里继承来的渊源有自扬雄  
:“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及  
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  
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翁孺与雄  
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  
问之典据经正对无所曲折”  
不仅巴蜀多谶纬学者而且形成广汉杨门之学  
和巴西谯氏之学两大谶纬学派东汉初年杨仲续  
之孙杨春卿善图谶”,春卿子杨统朝廷灾异多以  
访之”,曾以九世之运说言光武中兴事内谶》  
二卷统子杨厚尤擅谶纬学厚弟子任安精通经学  
而又穷极杨门谶纬学杨厚曾预言汉三百五十年  
之厄”;其另一弟子董扶则劝太常刘焉入蜀:“京师  
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任安弟子何宗用杨统  
九世之运谶纬说劝进刘备称帝此为杨门之谶  
纬学西汉末年以善说》、《春秋的谯玄喜言  
图谶,《一统记东汉末年其后人谯尚  
》,兼通诸经及图纬”;其子谯周有董扬之规”,  
为杜琼唯一真传弟子而杜琼为得任安真传的杨门  
谶纬学者故谯周兼得谶纬学两学派精髓谯周又拜  
蜀之仲尼秦宓为师其谶纬学著作有谶记》、《丧  
服图》、《法训汉末杨厚弟子周舒解释春秋  
代汉者当涂高当涂高者魏也”,谯周  
则以谶纬劝后主降魏:“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  
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 此  
18]卷一三  
君平财有千言耳。”  
他于是依据严氏林闾所  
藏底本增补而成第一部方言辞典方言》,开辟了  
中国区域语言研究之先河尔雅及后来的说  
文解字并立为训诂学三大基本经典。  
尔雅是汇集五经训诂资料的书在中国训  
诂学史上影响甚巨地位比于经典张揖进广雅  
:“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  
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  
13]卷四〇  
郡梁文所考。”  
其源起是非常悠远的。 《隋  
·经籍志七录》“犍为文学尔雅注三卷”;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亦著录犍为文学三  
”,并自注:“一云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汉武帝  
时待诏阙中卷。”陆说犍为文学是汉武帝时人他  
作的注就是尔雅的最早注本汉代蜀人在识字、  
方言训诂三个系统都有著述而且都具有开创性。  
19]  
为谯氏之谶纬学  
结论  
17]  
吴福连说:“蜀之小学最著于汉矣。” 实不虚美。  
两汉谶纬学依附于经学而行兴起于新莽盛行  
于东汉至郑玄遍注群经和谶纬文献经纬互证于  
是谶纬学与经学难分彼此谶纬学成为经学之一部  
扬雄曾受授谶纬学:“〔莽既以符命自立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  
教育开巴蜀士子京师游学之风气又领先全国以  
七经”(五经论语》、《孝经》)造士于是七  
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此外巴蜀学者对  
汉代经学影响很大如景武时期张宽撰春秋章  
》,是为汉人为春秋经章句之学的第一人汉  
宣帝时赵宾巧慧,《家不能难”,曾经影  
师孟喜元成时期严遵精研耽于  
》《》,居市卜筮,“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  
依于悌与人臣言依于忠”,著多种老子  
指归首开“《》《会通儒道融合之先河哀  
平新莽之时扬雄仿周易太玄》、仿论语著  
欲绝其原以神前事丰子寻、〔歆子  
棻复献之。 ……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  
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  
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  
[2]卷八十七扬雄传》  
爰清静作符命。’”  
似乎扬雄与谶  
纬学也有牵连被时人目为符命的制作者至东  
巴蜀谶纬学盛行巴蜀大儒多通晓谶纬好言灾  
11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法言》,肇开中国儒者仿经拟圣之习东汉章帝  
字  
伯纪和杨  
字仲  
杨仁任安董扶曾  
推辞博士任命汉代巴蜀多忠孝节烈者,“忠臣  
5]卷十一益粱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  
杨终建言促成白虎观会议并参与论考五经同  
汉顺帝时翟酺上书建言重修太学曾促成太学  
重光和经学再兴所有这些都是当时蜀人治学活动  
的闪光点也是蜀学对儒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  
21]  
5]卷三蜀志》  
孝子烈士贞女不胜咏述”  
虽无孝经》  
学文献记载可述巴蜀孝经学之盛行普及可知。  
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繁琐经学背离孔子思想自扬雄  
开始多有拟经之作成为汉代巴蜀经学的一大特色。  
汉代巴蜀亦多通经致用之士除上文所述专经  
著述之外蜀地经师兼有通经之作关涉政治世运与  
经术教化如谯周五经论》、《五经然否论》、《五教  
自司马相如至于秦宓以下汉代蜀士多因  
通经致用而誉满天下汉末巴蜀经学与巴蜀地域政  
治经济命运密切关联于是以杨门之学和谯氏之学  
为代表的通经致用之学和谶纬学大兴。  
据缪荃孙蜀两汉经师考统计汉代巴蜀经学  
20]  
人物文献可考者65 两汉巴蜀经学以》  
、“小学最盛, 《 》、 《 之学渊源有自而  
》、《春秋》、《孝经》、《论语之学胜义迭出时有  
可观。 《后汉书·儒林传列巴蜀经学人物六人任  
安习孟氏易》,任末景鸾习齐诗》,杜抚杨仁习  
韩诗》,董钧习庆氏礼》。 汉代巴蜀学者任经学博  
士者三人董钧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  
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  
15]卷七十九儒林列传》  
世成为通儒”  
另两人为成都人罗衍  
注释:  
关于汉唐巴蜀可参看金生杨汉唐巴蜀易学研究》,巴蜀书社2007 年版。  
张行成易通变卷四○“四易本原:“西汉扬子云作太玄》,义取于连山》;后周卫元嵩作元包》,义取于归藏》。 于  
是二易世亦有书。”  
景氏书,《经义考》、《通志》、《拟四川艺文志皆作易说》,不确其书又作交集》、《奥集》。 《北堂书钞卷九六引益部耆  
旧传:“景鸾字汉伯少随师学经七州之地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图纬说及文句兼取  
》《》,以类相从名为交集》。 又撰内外记号曰礼略》。”《后汉书本传同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一引益部  
耆旧传奥集》。 朱彝尊经义考卷八两存之字古文作”,形近遂误奥集而  
,“易说乃概称非正式书名。  
李氏书,《经义考》、《通志》、《拟四川艺文志皆作古文易》,不确。 《三国志本传云:“著古文》《尚书》《毛诗》‘三礼’  
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异于郑玄。”“古文”、“指归具兼包》、《》、《》、《》、《太玄而言。  
杜淹文中子世家文中子忧道之不行”,“退志其道”,“乃续》、《》,》、《》,元经》,九年而  
六经大就。 …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大业十年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 十一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  
并不至十三年江都难作云云似乎王通六经’”在大业九年(613),而署蜀职乃在十年(614)。 薛收文中子墓  
:“十八举本州岛秀才射策高第十九除蜀州司户辞不就列 大业伊始君子道消,……时年二十二矣 以为卷怀  
不可以垂训,……乃续》、《》,》、《》,元经》,云云是其六经’”在署蜀职之后大业初王  
22 其生当开皇四年(584),19 岁署蜀王府职在仁寿二年(602)。 其大业九年六经’”,实在署蜀职之后。  
参考文献:  
1]战国策注释[M].何建章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张震泽扬雄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三国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  
5](常璩华阳国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6](曹学佺蜀中广记[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7](魏了翁鹤山集[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袁说友成都文类[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顾蔼吉隶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  
舒大刚吴龙灿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10](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司马相如汉司马相如集[G] /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2](严君平老子指归[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3](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4](吴翊寅易汉学考[M] / /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青阳梦炎春秋经筌序[M] / / 赵鹏飞春秋经筌/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吴福连拟四川艺文志[M] / / 尊经书院初集光绪成都刻本.  
18]法言义疏[M].汪荣宝注疏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陈国灿略论汉魏时期的巴蜀学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20]缪荃孙蜀两汉经师考[M] / /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1]杨更兴两汉巴蜀经学略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6).  
A Study on Confucian Classics in Bashu in the Han Dynasty  
SHU Da⁃gang WU Long⁃can  
1.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 Sichuan Thinkers Research Center,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n confucian classics in Bashu in the Han dynasty starts between Wen and Jing  
period, as Wen Weng put a premium on confucian education with seven confucian classics as the canon.  
As a result, the study on seven confucian classics boomed in Ba and Shu, with Yi learning and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as the most popular. Being critical of breaching real meaning of Confucius, scholars in  
Bashu, such as Yan Zun and Yang Xiong, created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tudy on Confucian clas⁃  
sics.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Han dynasty, the academic in Bashu was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s and  
theology of Yang school and Qiao school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s.  
Key words:Shu learning; study on confucian classics; Bashu; the Han dynasty  
责任编辑苏雪梅]  
1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