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log title
搜索
40卷第2期  
2
0133月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2  
March,2013  
唐诗中的五陵少年暠  
滨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文学院,成都610066)  
(
暋暋摘要:五陵是西汉陵邑制度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它往往成为权力富贵的象征,“五陵少年名义上看便是出身  
于这个权力富贵之乡的少年群体其实,唐诗中所描写的五陵少年往往是一个泛称,它已经超越了其固有的区间  
概念,指代的是活跃于长安一带的游侠少年。  
关键词:唐诗;五陵;“五陵少年暠;长安游侠  
中图分类号:I206.2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2灢0086灢04  
,五陵少年是一个极具光彩的群体形  
他们既是一群具有青春活力的游侠少年,又是一  
群放浪不羁的纨绔子弟众多的诗人带着颇为欣赏  
的眼光,通过对这一群体形象的描绘,热切表达了一  
种崇高的功业理想一种浪漫的生活情趣一种真实  
的人性诉求,为唐代诗坛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因  
,“五陵少年也成为研究唐诗的人所津津乐道的一  
个对象不过,说起唐诗中的五陵少年暠,人们往往  
目之以五陵这一具体区间里的少年群体其实,这  
是一个误解唐诗中的五陵少年实际上往往是一  
个泛称,它已经超越了其固有的区间概念,指代的是  
活跃于长安一带的游侠少年。  
睿宗桥陵相对于汉五陵暠,五陵显得略为  
分散根据唐诗中对五陵少年的描写情形,唐诗中  
所说的五陵当是指汉五陵暠。  
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墓,杜  
陵分别位于渭河以南长安东郊的白鹿原及南郊的少  
陵原外,其他九位皇帝的陵墓,从西到东,依次建于咸  
阳原上那么,为何上述五陵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  
个整体形象呢? 这与汉初以来的陵邑制度直接相关。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为了防范活动在长安北部的  
匈奴削弱山东六国遗裔及宗族豪强势力加强中央  
集权,而实行陵邑制度刘邦的这一举措,是接受了  
郎中刘敬的建议高祖九年(198),刘敬给刘邦  
上疏云:  
,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  
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  
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  
五陵,最早是指建于渭河以北咸阳原上的五个汉  
代帝王的陵墓,分别为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  
[1]2123  
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刘敬对建构陵邑的原因目的等有着清楚的说  
,其核心就是强本弱末暠。从刘邦实行陵邑制度,  
大量迁徙六国遗裔及豪桀名家入于关中,到汉元帝  
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后来,又有了唐五陵之  
五陵暠,是指建于长安周边的五个唐代帝王的  
陵墓,分别为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  
收稿日期:2012灢09灢28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游侠诗考论暠(编号:SC12B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飞滨(1972—),,陕西户县人,文学博士,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文学院副教授。  
86  
刘飞滨唐诗中的五陵少年暠  
永光四年(40)九月下诏罢置陵邑,西汉王朝的  
陵邑建设长达158年之久咸阳原上先后建有长陵  
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长安东郊南郊  
分别建有霸陵邑杜陵邑。  
七相五公即出身于此。《后汉书·班固传注曰:  
七相,谓丞相车千秋,长陵人,黄霸﹑王商,并杜陵人  
,韦贤﹑平当﹑魏相﹑王嘉,并平陵人也五公,谓  
田蚡为太尉,长陵人,张安世为大司马,朱博为司空,  
并杜陵人,平晏为司徒,韦赏为大司马,并平陵人  
关于迁徙至这些陵邑的人员情况,学界多有考  
较为详备者,如宋超先生在其《“五陵五陵少  
暠———以诗赋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说:  
[4]1339  
。暠  
可见,西汉时期的七个陵邑,聚集了何其众多的  
豪桀名家笼统言之,但  
汉书诸帝纪,大体应有关于家赀多少的具体  
标准武帝纪:“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  
以上于茂陵暠;《昭帝纪:“本始元年春正月,募  
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暠如是,徙陵邑者家  
赀恐当在百万以上。  
宗族豪强,聚集了何其厚实的财富,它们对当时乃至  
于后世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力又当  
是何其巨大而在这七个陵邑中,咸阳原上从西到东  
依次建构的五个陵邑,,,模  
还是富厚程度,,便  
更容易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它们身上,是  
人们为何往往视五陵为一个整体的原因所以,  
汉五陵陵邑建置规模均较为庞大,户口数众  
汉书·地理志载元始二年(公元2)  
户口数:汉高祖长陵有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  
九千四百六十九暠,武帝茂陵有户六万一千八十  
,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暠长陵属左冯  
,以左冯翊24县县均口数9.1万计,长陵口数  
几近均数一倍;茂陵属右扶风,以右扶风21县县  
均口数10.3万计,茂陵口数几近均数的二倍。  
其余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三陵由于史  
乘无载,具体户口数不详,太平寰宇记22  
记载:“汉初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  
万户,其余五陵各五百户之记载,安陵阳陵平  
陵等户口数肯定不及长陵茂陵之多,但安陵等  
五陵也往往成为权力富贵之乡的代名词,五陵  
少年就是出身在这样的权力富贵之乡的一个群体。  
五陵少年本是一个具体的指代,但在唐人诗歌  
,它超越了固有的区域界限,成为活跃于都城长安  
一带的游侠少年的称谓。  
唐诗中明言五陵少年者颇多,试看崔颢渭城  
少年行一诗:  
,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  
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驿使前日发章台,  
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  
正开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  
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万户楼台临渭  
,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  
,。  
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贵里豪家白  
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  
鸣鞭上渭桥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  
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小妇春  
[2]  
三邑可能规模亦相当可观。  
宋先生在注释中又补充说:  
暋暋此处所言五陵包括不在五陵范围之内的霸  
陵与杜陵。《元和郡县志卷一关内道一汉  
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  
[2]  
陵各千户暠,亦备一说。  
陵邑制度让西汉王朝产生了都城之外的七个宗  
族豪强圈,这些宗族豪强及其后代子孙以其特有的身  
地位长期享受着政治经济上的厚遇班固西都  
:  
[5]第六十六卷,961-962  
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  
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黻冕所  
,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与乎州郡之豪桀,五都  
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  
诗中,“秦地行人因怀念故乡春色,从洛阳回归  
长安,他取道城南陌暠,一路上春光无限,极览长安春  
色之美在这大好的春日中,他看到了一群横眉扬  
放浪恣肆的游侠少年,他们踏青游乐斗鸡下杜、  
走马章台挟弹金市鸣鞭渭桥宿饮青楼,他们全然  
没有世俗的顾忌,也全然不知礼法为何物诗人明确  
[
3]卷一,23  
上都而观万国。  
西汉的陵邑,被誉为英俊之域,黻冕所兴之地,  
87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报(社会科学版)  
[
6]卷二十一,974  
指出,“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暠,他们就是  
一群五陵少年暠。但是,这也不禁让我们感到疑惑,  
唐代都城长安内外,像这样的游侠少年颇夥,为何这  
秦地行人所见就一定是五陵少年? 再看李  
益的汉宫少年行一诗:  
,流光灭远山暠  
,都是明显的例子。“五  
与霸陵杜陵都近距长安,所以,往来于长安,任侠  
纵乐者,恐非只有五陵少年暠,霸陵少年杜陵少年应  
该都是有的。  
长安贵族侠少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就是所谓的  
关西六郡良家子暠。“六郡暠,指陇西天水安定北  
上郡河西,相当于今陕西关中西部甘肃中部东  
部一带。“良家暠,指医百工以外的清白之家,  
往往指世家这些六郡良家子往往担任着京师护  
卫军的职务,也就是汉代以来所称呼的羽林郎暠。他  
们在职务之外,便经常在长安城内外任侠纵乐阎琦  
先生在其唐诗中的长安侠少和恶少暠》一文中指出:  
唐代虽未明言禁军兵士必选六郡子弟,但历  
朝有此惯例,且李唐出自陇西,所以六郡良家子  
差不多即可视为自己的子弟兵自汉代以  
,六郡子弟历世为将官,他们的子弟多受家风  
熏染,也多习武艺,成人之后即赴边庭,立战功,  
或选送禁军中高祖时又有所谓元从禁军:  
,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  
愿留宿卫者三万人……元从禁军暞。后老不  
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暞。暠更是世代相  
传的职业禁军了。……这些下直或轮休的禁卫  
军士们,他们以游侠自居,个个鲜衣怒马,日日呼  
,呼鹰挟弹通缭垣玉笼金  
琐养黄口,探雏取卵伴王孙分曹六博快一掷,  
迎欢先意笑语喧巧为柔媚学优孟,儒衣嬉戏冠  
沐猿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市宿桃根相逢  
杯酒一言失,回朱点白闻至尊金张许史伺颜  
[
5]第六十六卷,958  
,王侯将相莫敢论。  
诗中所写乃长安游侠儿但是,将他们与上述  
五陵少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二者都是贵胄子弟,  
其行为及往来之所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再看  
李白少年行其二:  
,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  
[5]第六十六卷,953  
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皎然长安少年行》:  
,长安少年皆共矜纷纷半  
[5]第六十六卷,961  
醉绿槐道,蹀躞花骢骄不胜。  
这两首诗都写的是游侠少年春日纵酒的情形,前  
者明言五陵少年暠,后者并未明道尽管两首诗的风  
格不同,但是那些游侠少年的行为本质并无两样像  
这样的描写,在唐诗中极多,无需一一胪列那么,  
[
7]  
朋引伴,斗鸡飞鹰,纵酒豪赌,挟妓浪游……  
五陵少年和长安游侠儿,都活跃于长安内外,他们  
据阎琦先生考证,长安内外,这些出身豪贵的禁  
卫军士人数多达四十多万,可见其人数之众。  
综上,唐代都城长安一带的贵族侠少主要是源于  
甘肃中部到关中东部的豪族之家,而长安正是他们往  
来的核心之地,正所谓秦京游侠窟暠。各路游侠少年  
聚集长安,诗人们又如何去分别? 所以,他们是出于  
一种仰慕大汉王朝的心理,基于长久以来五陵之地多  
豪侠的风气,借用五陵少年一词来指代活跃于长安  
内外的游侠少年,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让那些游侠少  
年在五陵少年这一称谓下更为突出罢了。  
的身份和地域又如何来区分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于诗人而言,也没有那个必要因此,很多诗人在  
诗歌中明言五陵少年的问题,其答案只有一个,那  
就是,“五陵少年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指代,而是一个  
具有象征意义的称谓。  
根据相关史料和唐人诗歌中的描写,长安一带的  
贵族游侠少年,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五陵少  
暠、霸陵少年杜陵少年关西六郡良家子暠。  
在汉代的七个陵邑中,咸阳原上的五陵虽然被人  
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但它们和霸陵杜陵本身没  
有区别,都是宗族豪强聚集之地,也都形成了五方杂  
,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  
其实,在唐诗中,“五陵少年作为一种象征性称  
谓和五陵一词的象征性使用是同样的道理。“五  
一词在唐诗中出现甚繁,但其所指常常是都城长  
,如岑参行军二首其一:  
[
1]1642  
桀则游侠通奸暠  
的情形而且,在人们对五陵暠  
这一称谓的习惯性使用中,往往将其与霸陵和杜陵并  
班固西都赋中所谓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  
都对郭,邑居相承暠,“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暠;李白杜  
陵绝句所言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  
暋暋胡兵夺长安,宫殿生野草伤心五陵树,不  
[8]卷三,289  
见二京道。  
又如,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五:  
暋暋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  
88  
刘飞滨唐诗中的五陵少年暠  
[6]卷八,429  
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杜甫赠别何邕》:  
想五陵花路远征车迥,山回剑阁斜长安君到  
[
10]卷二七,3013  
,春色未应赊。  
,  
何由见一人悲君随燕雀,薄  
不管是因战乱而伤心国家的破碎,还是远在异地  
而怀念京都,这些诗歌中,“五陵都是长安的代名词。  
可见,在唐诗中,“五陵一词的象征性使用是比较普  
遍的。  
宦走风尘绵谷元通汉,沱江不向秦五陵花满  
[
9]卷十,872  
,传语故乡春。  
戎昱送严十五郎之长安》:  
,思家怆别家暂收双眼泪,遥  
注释:  
五陵之说最早见于汉书卷九二游侠传》,文云:“先是涉季父为茂陵秦氏所杀,涉居谷口半岁所,自劾去官,欲报仇谷  
口豪桀为杀秦氏,亡命岁余,逢赦出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涉遂倾身与相待,人无贤不肖阗门,在所闾  
里尽满客。暠颜师古注曰:“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也。暠  
栚《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下:“,上皇(玄宗)亲拜五陵,至桥陵,见金粟山岗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  
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暞暠,《唐会要:“高祖葬献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太宗葬昭陵,在京兆府礼泉县界。  
高宗葬乾陵,在京兆府奉天县界,中宗葬定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睿宗葬桥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暠  
为了避免强迫移民而引发社会不安,汉元帝于永光四年(40)九月下诏曰:“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  
亡有动摇之心。暠(《汉书卷九元帝纪》),设置陵邑在当时也已经失去了巩固政权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宋超.“五陵五陵少年暠———以诗赋为中心的考察[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7]阎琦.唐诗中的长安侠少和恶少暠[M]//阎琦.识小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8]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全唐诗:增订本[M].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
[
[
[
[
[
[
[
[
[责任编辑:]  
89  
Baidu
sogou